血滴子是为了稳定江山而诞生的产物,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
简介
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
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
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
说法
血滴子两个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权的力量,二是为了对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监视。
清末民国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
血滴子
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
“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
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乾隆即位,终以“泄臣民公愤”为由,将曾静、张熙处死。
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创作背景
雍正皇帝登基前,在储位排名中并非处于优势。但艰难的获得与八阿哥的夺储之争后,为其建立功勋的功臣多有被杀害;另外,其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民间怨愤较多。
历史记载
提起年羹尧,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为在传说中,年羹尧总是用血滴子残酷地杀死其对头。
小说描述
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的手下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百步之外。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都是为“血滴子”所杀。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信史。
然而,雍正确实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的。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
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
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
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
血滴子
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
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
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上面两位说的是传说中的一种。而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构造
暗器说
这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完全没有记录可循,所以也没有人知道,也因此值得研究。这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务系统所使用的一种武器,这种武器杀人的方式,是专门把人头从人的脖子上取下来。可以使人头和脖子分开的武器很多,大刀砍、利斧挥,都可以达到目的。
而这个血滴子却不是寻常的武器,从可以看到的记载中,它在使用的时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飞剑。它使用时,和目标的距离不会太远,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抛出去),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割下的人头,就在血滴子里面被带了回来,所以被害的目标,就成了无头尸体,十分恐怖。
这血滴子的使用过程如此,可是它的具体形状如何,又如何一下子就可以把脑袋割下来,已经没人知道。由于这些故事都很动人,所以曾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电影和说故事、写小说不同,是要有具体形象给人看的,于是电影工作者就各凭想像去创造。
于是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有的血滴子像一顶草帽,有的血滴子像一个鸟笼,有的在放出去的时候会“呜呜”怪叫,有的会旋转,有的有许多牙齿一样的利刃,有的有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喀喳”一声,人头分离。
毒药说
雍正秘制血滴子其实是毒药。年前武侠小说及电影盛行,所演者有满清乾隆、雍正间事。尤其是雍正为王子时代,准备夺取王位,罗致侠士剑客供他驱使,又炼就种种毒药暗器。
这种异说传闻,演绎起来自然容易引人入胜。雍正用来诛锄异己的暗器之中,相传有一种名叫血滴子者,小说家说起来最为神异,其物是一革囊,将活人放到里面,不一会就化成一滩血水。这虽未免过甚其辞,但雍正以身为专制帝王的权势,既然立意实行特务式血腥统治,制造几种新式的杀人武器,自然是极有可能的。
据可靠的记载,“血滴子”确有其物,里面所贮者为一种极毒的毒药,这种毒药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溃烂而死,故称“血滴子”。炼制这种毒药主要原料的树汁,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这种树是出产在广西边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苗山并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向土人购入。
雍正曾有密谕给广西巡抚,要他暗中寻访这种毒药,并研究熬炼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说雍正用这来炼制血滴子,是有相当根据的。按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要他在广西寻找一种毒树汁。从他的谕旨里,可以看出雍正本人对这种毒药的性能及用途,已有相当认识。
他的密旨这么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
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雍正这道密旨是在雍正三年下的。他对于广西的苗人所用毒药,知道得这么清楚,可知他平日必有注意这类东西。野史说四王子的血滴子如何厉害,杀人不留痕迹,正可证明他对于毒药早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使用人物
武侠小说《童林传》中介绍,在清朝康熙55年左右,南海派有三位了不起的剑侠,号称南海三公“知不言”、“懂不说”、“明不讲”,血滴子是三人的独门暗器。后来康熙皇帝晏驾,雍正皇帝继位,血滴子被雍正收买,成立血滴子暗杀团,作为杀害武林人士的工具。
小说《鬼出棺》中,鬼衙八将之一的妖将追命赵的武器,同时也是鬼衙双骄中的谢半鬼的武器。(追命赵是谢半鬼的师傅)
暗杀队
清朝雍正年间,民间传说雍正皇帝篡改康熙帝的遗诏,登上皇位。雍正登基后在民间流传出真相,雍正组织暗杀队命名为“血滴子”,“血滴子”的成员都是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气的剑侠,武功极高,凡是在民间传说或者撒布流言者,杀无赦。
具体用途
暗杀,取人首级
相关考证
对于血滴子而言,很多观众的第一直观印象是鸟笼状的物体,用来百步之外取敌人之首级,很像是我们游戏中的飞去来器。但是追根溯源,这个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历史上却是为了稳定江山而诞生的产物。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在小荧屏上最为忙碌的四爷——雍正。雍正的江山是从何而来暂不必细究。单说其处心积虑的演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就值得一书。其中便有特务组织粘杆处的功劳,以及其所创制的这种独门暗器——血滴子。
其实无论是早年的锦衣卫抑或清朝的粘杆处,少不了的是生杀予夺的上演。单说这粘杆处就有点意思,他们被合法化与半公开化。首领甚至获封“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在朝中有一定的官职之后,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其实听到这个名字“粘杆”二字就知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皇家玩物。帝王家的游戏上升到杀戮,则实在是可怕与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血滴子的第一代,也即是传说中的原始版本。是综合所有的说法大致推断出来的。既是带着绳索被放出去,如鸟笼般罩在敌人的头上,拉动后便可取下首级的一件暗器。
形状就如同一个鸟笼,完全超过成年人头颅的大小而且据说不同版本的传说有材质的差异。有的是皮革,内藏短刀。有的是金属,内有机关。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杀人的方式可以说手段非常残忍。对于血滴子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与小说中动辄百步之外取人首级相比,在现实中的与敌人的间隔应该都不会太远。当然,拜电影所赐,声音是必不可少的,犹如利器破空或者鬼魂哀鸣,让人闻风丧胆,血滴子一出,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无不恐惧其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