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曹操为何非要杀死这三人(3)

  行了,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

  四、孔融之死

  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

  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除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

  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

  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

  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

  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以前,京兆人脂习和孔融交好。脂习曾多次告诫孔融,不要过分刚直,长此下去,必定遭到祸害。

  这下,孔融真的死了,许昌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他收尸。只有脂习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痛哭,说:“孔文举舍弃我而死,我还怎么能够生存呢?”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习,本想杀掉他,后来又赦免了他。  

祢衡

  五、第二宗谋杀

  其实,早在孔融之前,曹操已经炮制过一宗谋杀案,因为被害人的地位、名声和影响都不及孔融,权且定位为第二宗谋杀案。

  第二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叫祢衡,青州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

  论才学祢衡不及孔融,但和孔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诸事喜欢唱反调,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孔融屡次向曹操举荐祢衡,说祢衡也是一位名士。曹操素有吸纳天下人才的夙愿,便答应见见祢衡。

  私下里,孔融和祢衡彼此欣赏,并且肉麻地相互吹捧,祢衡称孔融是“仲尼不死”,意思是,孔融乃再世孔圣人。孔融则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祢衡的狂傲其实很苍白,说起才学,他不过算是汉末的辞赋家罢了,有一篇代表作叫《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而他本人也像一只聒噪的鹦鹉,善于讥讽和责骂别人,内心却恶性膨胀。基于这种性格和德行,祢衡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肆讥讽曹操。

  曹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便召他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

  这让祢衡大为不满,穿着不合礼仪的衣服来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训斥,说鼓吏应当着特殊的服装。

  祢衡点头称是,来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脱下自己的衣服,直脱到一丝不挂。曹操尴尬得下不来台,强作欢颜地对宾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祢衡羞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