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被误解的仁君

  三国中的蜀汉皇帝刘禅在演义中和正史中,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是个亲小人远贤臣的君主。 其实,这也并非是刘禅的本意,网友们想想看,刘禅当皇帝后,上头还顶着一个诸葛亮,还姜维,还有蒋琬等等,外部还有魏吴两国的军事压力,但他始终把政权握在自己手里,最终虽然国破兵败,但还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并享受着荣华,这样的人生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被误解的仁君

  诸葛亮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 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

  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 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 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 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力继续被大量消耗在战场上。后来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 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 ,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 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 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 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 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 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被误解的仁君

  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 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 ,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 ,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