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北洋水师就此销声匿迹。似乎事情很简单明了,没有任何疑问。可是,《军人生来为战胜》的作者金一南却发出了质问的声音:史实证明,无论是经费还是硬件设备,北洋水师一点不比日本的联合舰队差,为什么却打了败仗,彻底消失了呢?
以往的说法往往把矛头指向运用了海军经费的慈禧太后和清政府,但是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作出了如下结论: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1亿两白银,年平均300万两。日本政府从1868~1894年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日本政府的总投入只是同期清政府投入的60%!
就硬件装备方面,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数量比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井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30厘米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中国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141:209.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中国舰艇快1.44海里,优势也不是很大。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清政府没落的专制体制,由此而产生的腐败政治,进而在军队中形成了不良风气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曲意取宠,一味迎合,追逐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亊情就蜕变成为个人获取利益的幌子招牌。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李鸿章兵权益盛,御敌不足,挟重有余,不可不防。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谓醇亲王欲以海军换取光绪帝的早日亲政,会办海军亊务大臣李鸿章则欲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海军只是他们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筹码,谁还真正为海军的发展考虑?
此外,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当时的〈北洋海军章程〉有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夜间住岸者,—船有半。
而作为高级统帅的李鸿章,也对这种视军纪章程为儿戏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限。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官兵夜晚住船,不准回家。有备才能无患,而这样的军队如何打仗?另外,在满清兵部所定(处分则例)中明确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