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3)

  同治四年(1865),一个让慈禧找碴儿的机会来了。事情缘于慈禧非常讲究生活品质,爱奢侈铺张,喜欢金银器皿,既然已经位居皇太后,要使用好东西也无可厚非了,自然有资格摆谱。尤其是她身边还有个安德海时常鼓动唆使她,这个安德海老是跟慈禧念叨,说皇太后应该使最好的东西,咱们现在这个碗啊、盆啊什么的也该换换了。慈禧一听,是这么回事,就吩咐安德海去安排。只是这个事却不是那么好办的,必须经过奕訢这一关,按理说这是慈禧宫里的私事,奕訢本不该管,但是事情关乎朝廷他都要管一管,鉴于当时国库紧张,国家正处在一个困难时期,奕訢就没有同意这个事,让慈禧先凑合着用。

  其实慈禧当时也是非常忙的,每天政务繁多,这个事情她可能也忘了,但是禁不住安德海提醒。在奕訢那里碰了钉子,他免不了要说道说道。当时,安德海就跟老佛爷说了,您看这事真是倒霉啊,我到六爷那要换瓷器,六爷居然不允许。这话一出,慈禧当即一个激灵,有了警觉,为什么不给换啊?然后这个安德海就开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污蔑人家奕訢怎么怎么糟践他了,这个话一传就变了味,慈禧一听气得眼都绿了,咬牙切齿说,好你个奕訢,你怎么着?要造反啊!

  这么一来,慈禧和奕訢之间就有了实质性的矛盾,慈禧还就此放话要调查奕訢的所作所为,然后开始鼓动慈安,指出奕訢有夺取她们姐俩权力的嫌疑,并声称朝野上下眼中都只有一个六王爷,都快忘了还有皇上,更别提她们姐儿俩。慈安一听,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并没发现奕訢有造反的苗头,况且有奕訢以来,朝野上下都是奕訢在处理,她乐得清闲。但是慈禧不能苟同,她是极力劝说慈安,垂帘听政不能付诸东流,权力也实在得来不易,这么白白拱手让人岂不可惜,要采取措施才行。这回慈安点了点头,慈禧就利用这个机会马上进行暗中操作,把调查奕訢的命令发了出去。恰恰这个时候有个钻空子的人,这个人叫蔡寿祺,是一个十分善于钻空子的人,要是没有他,还不知谁能来说这个事。他看准慈禧的心态之后马上就上了一个折子,这个折子历数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罪过,慈禧皇太后看了之后,把这个折子默默地留了下来,伺机而动。

  紧接着,恭亲王就接到慈禧旨意被免去了差事,赋闲在家,这回慈禧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毕竟是她初步运用自己的权力,政治手腕还尚不成熟,她虽然革了恭亲王的职,但朝野内外都是恭亲王的党羽,恭亲王不会轻易罢手,这件事也不会这么轻松就了结。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再罢奕訢

  因为这几年奕訢的功劳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即使有些事不是什么大事,奕訢也都责无旁贷,奕訢一经罢免,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慈禧接连收到上书,请求免去奕訢的处分,慈禧一看这大臣对自己的处理是不太满意啊,就赶紧去跟慈安商量。慈安还是比较厚道的,主张适可而止、得过且过,毕竟六爷功劳不小。慈禧一看,既然这个事情确实是处理得过于鲁莽了,那就改变策略,放长线钓大鱼,于是就恢复了奕訢的议政王身份。这是第一次罢免恭亲王,到其恢复职位,前后仅持续了十天的时间,慈禧算得上惨败。

  但是,要知道慈禧并不是那种善罢甘休的女人,奕訢再一次独揽大权,慈禧的心中更加难以平复,她早晚还是要找机会彻底扳倒奕訢。

  在那个时期,慈禧认为,分担她权力的人只有她儿子和慈安,再容不下他人,除了他们之外的别人,是她绝不允许来触碰她的权力的。因为慈安是正宫娘娘,她无法与之竞争,有事儿和她商量就已经足够了,而自己的儿子是皇帝,这个时候不能亲政,那只有两宫太后可以分担权力,奕訢身为一个议政王的历史使命早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