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的母亲说:“要不是当年农业学大寨修的那些梯田,这里的人可真是活不下去了。”整个村子的口粮完全依靠这400亩人工制造的梯田。其他的要花钱的地方,就只能靠山里的野花椒、柿子、核桃、金银花等原生态农产品了。“这些根本卖不了多少钱。李有才不在了。他在的话把这些编成快板,给村里宣传宣传。”村民说。
李德胜上过几年学,由于家里贫困,小学没有毕业就不能读书了。但是他利用有限的知识读了很多书,也尝试过写作。他自己创作的《赵树理和我的父亲李有才轶事》,用圆珠笔写了300页稿纸,最终整理出满满当当的41页,还用白纸做了目录和封皮。他自觉文化水平不高,曾经将书稿交给当地一位学者,请学者修改,最终因为上访的事情而没有了结果。现在的书稿仍然放在李德胜的家里。那位学者对他书稿的评价是:“这个东西,能不能当史料用,是一回事,但对他一个农民,很不容易。”
目前热心李有才的似乎只有李德胜了。包括李秀芳在内的李有才的第三代,已经对这本书不闻不问了。而且李秀芳自己也说:“我并没有看到过《李有才板话》,我也没有条件看这些东西。”据介绍,整个村子只有老支书有一本线装的《李有才板话》,其他人,看过的都很少。60岁的村民老何是为数不多的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他的印象是:“似乎说的都是跟前的事,但是又说不清说的是谁。”老支书何甫生说:“这里面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
如今的交家沟和原先的李家岩已经合并,成为一个村子,再过几年,待李家岩的老夫妇不在的时候,赵树理和李有才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就要被大山淹没在荒草和树林中间了,如同他们一起缔造的辉煌一时的山药蛋派的文学帝国,将一起被历史吞噬。而他们的合作,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的这段佳话,将会和大山一样永恒。
以上是中国网讲诉小二黑的故事,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