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才从小聪明伶俐,脑子快。但是由于家里穷,没有上过一天学,尽管如此,李有才对当地的民间文化有着天生的悟性,戏曲、说唱这一类民间艺术一学就会,后来还会自己创作,当地人称“板话”,也就是快板。当地的板话是从民间戏剧演变而来,有一定的格律和节奏,语言简洁明快,多是以方言朗读。一些村民还能想起以前的原版“李有才板话”,只是用当地方言读起来很顺口,翻译成普通话很多并不押韵,没有了味道。赵树理很大程度上对这些板话进行了语言和艺术的加工,所以用普通话读起来依然能朗朗上口。
李有才性格耿直,好打抱不平,却也开朗乐观,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当年在村里,李有才作为村干部管理村务,村民咸服。当年和赵树理共过事的何老回忆说:“乃顺(李有才小名)不财迷,人好,办事公道。”但是李有才对家里人却极其严格,甚至严格到苛刻的程度。李有才的儿媳妇回忆,李有才在任村干部期间,对村里的事情非常上心,当做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做,家里的事情却不管不顾。不仅如此,大队分东西,李家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分,而且分到的都是不好的或者数量不够的,在这上面家里吃亏很大。
1984年出生的李秀芳是李有才的第二个孙女,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7岁那年李有才去世,对自己爷爷的印象是“嗓门大、脾气大”。她回忆,当时山上的果子每次是集体先摘,摘完之后一些质量不太好、卖不掉的村民往往打发孩子们去捡摘,李有才却从来不允许她们姐妹(李秀芳还有一个姐姐)去,有一次她们偷偷去捡柿子,回家被李有才知道,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评。
李有才的儿媳妇说,因为在赵树理的小说里出了名,上世纪80年代,有个日本人给李有才来过一封信,但李有才把信给了别人,他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交道。村里老人说:“抗日时候,这个村子死了60来人。汉奸领着日本人上老虎山杀老百姓,那山就改叫老汉奸了。有一回,日本人来了,八路军印刷厂的工人都在李家岩,赵树理就让李有才到沟里去,往洋油桶里放炮仗,把日本人引到西边,部队才从南边走了。
李有才的家庭现状
由于家境并不富裕,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很多村民都在山下盖了房子很久之后,李有才家里才有了在山下如今居住的地方盖房子的能力,然而盖那三间小瓦房的中间却不时就没钱了,后来在借了债之后,才将房子修整得可以勉强入住。然而在山上住了几十年的李有才不愿意到山下居住,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一个人继续住在他和赵树理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里,一直到1991年临去世前也不曾离开。
李有才唯一的孩子李德胜生于1950年,之所以取名“德胜”,李有才认为:“共产党胜利了,我儿子也出生了,所以叫得胜”,于是取谐音“德胜”。李德胜的女儿李秀芳说,李德胜继承了父亲性格里面正义、为公、不屈的秉性,事关村民福利的事情都乐意出头,不惜得罪任何人。
作为村民代表,李德胜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情,一切事情都要靠多病的妻子来做。李德胜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在两个孩子尚在上学的时候,这样的身体素质对于一个刚刚达到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灾难,加上李德胜光为村民忙活,家里的光景就更不如别人了。李有才贫困一生,总算将三间房子扎在了交家沟这个通了电的村子里,但之后再没有多大的变化。李德胜的妻子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儿,两个原本成绩非常好的女儿不得不在初中没有毕业的时候辍学回家。
二女儿李秀芳回忆,当初毕业之后,尚不满18岁的她只好去榆次给人当保姆,用一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由于辍学,李秀芳早早结了婚,今年25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在这个用打工赚来的钱盖起的仅20平方米得砖瓦结构房里,李秀芳抱着她刚出生的女儿和记者交谈:“家里还是穷。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赚钱。土地只有那么多,勉强糊口,要过日子还得出去打工。”这个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子里,几乎家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