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还有权到封国巡猎,诸侯要定期入朝觐见天子,进贡物品。
西欧中古社会则完全相反.西欧的封臣是弱者投靠强者,君臣是志愿结成的互惠关系,一般没有血缘关系,整个国家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王朝.国王“只要求封臣在发生战事时及时地全副武装地赶到自己身边就行了。”
不仅如此,国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自己的领地收入,国王没有权力向领地之外的臣民索取任何财物.国王的政府花费也由国王个人支付;政府职能主要限于国王自己的领地而在极小的程度上影响全国。更重要的区别是法律意识和法律传统,西欧的农民与西周的平民处境、地位差不多,但是,西欧的农民与领主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法庭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份即使是农奴也有权占有份地,有权在法庭上与领主争辩,有权集体上诉。
西欧的法律意识不是从资产阶级革命才形成的。中世纪就有“王在法下”的传统。才使议会的权力逐渐增长。西欧城市与商业在社会体制中的特殊地位更是东方根本不存在的现象。
侯建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一书充分论证了西欧封建时代与古代中国的天壤之别,不仅秦朝以后的中国很难说是feudalism时代,西周也不像。说西周实行等级制度,或者说西周是等级社会,比奴隶制、封建制的判断都更贴切一些。
等级的概念是指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而且很难改变。
西周开创了嫡长子继承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贵族内部的等级按嫡庶划分和继承,形成宗法制。贵族以下的平民和奴隶则以家为单位,一个奴隶家庭无论男女老幼身份都是奴隶,世袭罔替不可改变。等级是明显存在的,但是,严格地说,等级社会还应有等级权力,,西周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什么权力的。用奴隶制社会的理论套西周社会,漏洞百出。
将西周类比西欧封建制社会,,实质差别不容忽视。
其实,说西周是什么性质的社会都是用欧洲资本主义前的历史作参照点。
钱乘旦的论文《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强调,在土地占有形式、等级制度结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东方的中国、印度、伊斯兰三个文化圈是比较相似的,但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相比差别很大;欧洲特别是西欧是比较独特的,钱乘旦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特殊性不代表普遍性,还是钱穆老先生的话实在∶何必削足适履呢??西周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封建”。
从礼乐制度理解西周社会\x0d中学历史的教学大纲和正在推广的课程标准,都没有要求讲授西周的礼乐制度,因此,教科书都重点描述宗法制与分封制。
实际上,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礼乐制度是西周稳定二百余年的奥秘。由礼乐制度产生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至深,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礼乐制度涵盖了宗教、典礼、政治、文艺各个方面。
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前辈史学家的高论告诉我们,礼乐制度是透视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x0d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对礼乐制度的描述十分精彩.他说:“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