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愿承认,但是从刘备暴烈的性格和他固执的主见来分析,刘备很可能成为刘邦第二,这可以从出兵东伐孙吴开始倒溯。
刘备东伐孙吴为关羽报仇,从兄弟情义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孔子曾赞扬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而刘备的义同样的贯彻其一生,不管是卖草鞋,是当军阀,是亡命天涯,是当皇帝,义无反顾,都是刘备的写照,也许,这也是刘备谥号中有烈的一个原因吧!
但是,东向伐吴,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是一个非常冒失的决定,估计当时蜀汉中的大臣,除了张益德赞同其他人不是反对,就是沉默。
但这时,刘备的固执和暴烈开始如星星之火,燃烧起来,他的心腹之一赵云劝他,结果“先主不听。”那个把张温耍得团团转的蜀中才子秦宓劝止刘备伐吴,“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联系到后来诸葛亮重用秦宓,我有些怀疑秦宓是孔明派去劝谏刘备的,但是,刘备不但不听,还把秦宓关了起来。在伐吴这件事上,已经将刘备暴烈和固执的性格暴露无疑。
继续往前回溯,汉中争夺战中,有一次,战斗到白热化,刘备亲冒矢石,战斗在前线,情况非常凶险,却无人敢劝刘备,最后还是法正以命搏命,挡在刘备身前,才把刘备劝走。这又是刘备暴烈和固执性格的一个反衬。
更往前,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相会在涪城,庞统让刘备就在宴会上拿下刘璋,益州传檄可定,刘备不听,这自然是刘备仁义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刘备的固执己见。因为错过这个机会,庞统却中流矢,牺牲在雒城城下。
仍往前再看,刘琮投降,刘备南窜,过襄阳,诸葛孔明力劝刘备袭琮,荆州可得,刘备仍不答应,结果被曹操在当阳追上,几乎丧命。
当然,以上的事例,换个角度看,确实是刘备一生不违仁的注脚,但透露出很明显的就是,刘备的性格很固执,自己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
特别越成功越顺利的时候,这种固执表露的越明显,因此,若是刘备能够一统天下,我估计,他性格中的暴烈和固执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约束而被充分的放大。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很可能陷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万劫不复之地。
幸运的是,(当然,这个幸运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刘备失败了,有时候,我觉得,失败了的刘备的人格魅力,要远远大于成功了的刘备。
如袁本初,打了败仗是什么表现呢?田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打了败仗,反而牵怒别人,杀害田丰。再看曹操,曹操父亲被杀,他起兵为父报仇,就在徐州外杀杀杀。
相反,失败和困窘中的刘备,却别有一番味道,当年,被曹操击溃,北投袁绍,袁绍去邺二百里,来迎见刘备;然后,曹操破袁绍,备刘南靠刘表,刘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再然后,败走夏口,孙权不要刘备出一兵一卒,而派周瑜在赤壁和曹操单挑,保护在樊口的刘备。
能善始未必能善终
这里就不提刘备自己的心腹,关张赵糜孙简诸葛等等等等,越在刘备困苦的时候,这些人越坚定的跟着刘备。
刘备的剧照
而刘备这个人,也是很有一些君子固穷的韧性,越穷困的时候,他越能坚持“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论语,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刘备不是小人,在穷困时,没有乱来,不择手段。而是固穷。
这样看来,刘备仁义性格的体现,更多是出现在他辗转流浪之时,因此,我暗暗侥幸,刘备的失败,才使桃园三结义流传千古,才使君臣一体流芳百世,这是刘备的幸运,还是三国的幸运?
物以稀为贵,因为难得,所以珍贵,这就是罗贯中写了好些作品,结果只有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的原因。
我们人人心中都希望有一个“仁义”,偏偏,我们又常常不能善始善终,连毛主席都感叹: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