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肯定知道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为报孙吴杀关羽和夺荆州之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毅然兴兵东征伐吴。最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导致夷陵大败。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在夷陵大败后,退守到白帝城,但不久就患病。次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自感自己时日不多,刘备就把在成都的诸葛亮和李严召来,目的是把太子刘禅交托两人。
在这里四月,刘备病逝永安宫。在刘备病逝之前,临危之际刘备跟诸葛亮有了一次长谈。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但这里面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说刘备白帝城托孤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原因就是刘备那四个字“均可自取”。
史书记载,当诸葛亮听了刘备托孤之言后,做出了这样的反映。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历史上关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就是真心让诸葛亮选择的,刘禅不行自己就取代他;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如果刘禅没有辅佐的价值,诸葛亮可以从自己其他儿子中再选一个。
但凡人却认为这里面有个巨大的“阴谋”。刘备的“均可自取”并不是意味着把蜀汉完全交给诸葛亮。请大家注意刘备的托孤之词,里面出现了曹丕。
刘备终其一生“誓与汉贼不两立”,但是结果却在临终之言中把诸葛亮与曹丕相比。相信大家都这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那个名节被人们看的比生命很重要的时代,刘备这样可谓是“老谋深算”。
虽然诸葛亮没有小说《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传奇,但是他是当时最位高权重的人。要知道,刘备在东征之前,关羽、张飞、黄忠、法正等人都已经不再人世。当时蜀汉政权中的已经没人能与诸葛亮望其项背。
因此,刘备就必须要考虑自己离世后,儿子刘禅如何自保,如何让蜀汉政权继续传承下去就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首先挑明,这能让诸葛亮有所忌惮,进而更忠心事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刘备这招收到了奇效!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加的兢兢业业,直到病逝五丈原的前夕还在为刘备的恢复汉室的理想努力。
题外话:其实凡人认为无论刘备在病逝前如何的猜忌诸葛亮,不真心信任诸葛亮。可是有一点刘备还是“错怪”诸葛亮的,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终其一生以继承刘备的遗愿为己任。这点在诸葛亮后来的《出师表》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