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寇多且不怕死 竟是因为这条禁令所导致的(3)

  朱纨之死令海盗团伙更加有恃无恐,他们攻陷了大城小镇,大肆掳掠,“直至腐肉的恶臭让他们不得不离开”。月港北部的一座城市里,有两万多人在海盗袭击中丧生。明代史学家罗曰褧回忆道,整个中国东南部地区,惊恐万分的百姓“食不暇炊,卧不安枕。农夫释耒,红女寝机”。当倭寇来袭时,罗曰褧记述道:

  或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其死伤者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沿海郡县几为丘墟。

  1556年,编年史家诸葛元声写道:“倭寇焚毁房屋、掠劫妇女儿童、抢走大量财物;官民都在刀下丧命,陈尸千万,满溢沟壑;官军不敢反攻。”他写道,只要有倭寇出现的风闻,“百姓就会惊叫狂奔”。仿佛是周星驰武打喜剧中的场景:

  松江递运所的转吏飞骑入城,对其从者说“来矣、来矣”,而附近百姓误听为倭寇来,一时男女奔窜如蚁,莫可禁遏,相失子女、金帛、衣物无数,当时在守御城楼箭台的六百余名军士,竟然皆卸甲抛戈而走,直闹到第二天才安定下来。

  但在月港,倭寇直到1557年才回击了官府,据县志记载,当时一个心怀不满的农夫暗中为两伙海盗打开了城门。倭寇镇压了一切抵抗,“焚千余家,掳千余人而去”。

  尽管十分悲惨,但这次袭击只是一个小插曲。即使备受倭寇困扰,24位月港商人还是合伙组建了一只船队与海盗合作,形成了一个类似合股公司的相互关联的网络。月港商人能进入国内市场;而走私者能带来外国商品。人称“二十四将”的商人决定在月港按区划分势力范围,以控制家乡市场的准入权,这完全就是黑帮风格,每块区域由一位盘踞在土堡里的“将”全权管理。官府曾派300官兵前去剿捕,24将击退了官兵。看到这次胜利,福建其他地区的走私犯也效仿“二十四将”,集结成“二十四宿”和“三十六猛”。各个区域、地区甚至国家的商人团体和海盗团伙,为竞逐走私贸易的控制权而争斗不休,让月港变成了忠诚与背叛交替上演的狂乱、暴力的混合体。

  对于已故朱纨的下属、巡海道副使邵楩来说,最后一根稻草是福建海商引3000日本、葡萄牙走私犯占领了浯屿上曾属于荷兰人的据点。邵楩满手都没有好牌。因为裁减军备,帝国海军无论在装备还是人员上都不如倭寇—事实上,它经常雇请技术和经验都更具优势的走私者为其出战。更糟的是,邵楩连许多自己手下的军官都不能相信,因为他们也来自和走私贸易勾连很深的商贾大族。

  邵楩采取了一个经典策略,他与浯屿3000倭寇的前首领洪迪珍结盟—其实是通过重金收买。1561年洪迪珍聚兵,进攻月港上最大的几个走私犯据点。“(倭)死无数”,县志这样陈述。这是一个保全颜面的策略,它的用意是让与当地所有人结盟的海盗势力在抵抗中与洪迪珍两败俱伤。

  邵楩实际上失败了。“十年之内,”县志记录道,“破卫者一,破所者二,破府者一,破县者六,破城堡者不下二十……人号鬼哭,星月无光,草野呻吟。”这个全世界最富裕、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对其边境已经完全失去控制。1567年,新登基的明朝皇帝承认失败,废除了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法令。

  政府改弦易辙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知道自己不可能阻止走私,也不仅是它开始认识到贸易对福建民众的重要性。京城的朝廷意识到的是,这个国家迫切需要商人最重要的商品: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