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
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有“弦登调”之称,也有“尺调腔”雏影之说。但由于此剧过后又不再演唱这种唱腔,故而这一未能普及发展。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称“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袁使“尺调腔”趋于规范化,范创造了“弦下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衍化出不同的流派。
《香妃》越剧历史剧。南薇1943年编剧。取材自清初史料,并参照同名京剧、电影编写而成。写清朝初年清兵西征新疆,维吾尔族女子香妃的丈夫小和卓木酋长被杀,香妃被掳至北京。乾隆皇帝见其貌美且遍体生香,用各种手段诱使其顺服。但香妃心中牢记国恨家仇,宁死不屈。
周宝财(1912—2002),男,越剧琴师。学名周春蕙,浙江宁波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与袁雪芬合作创作尺调腔,与范瑞娟合作创作了尺调腔的反调:弦下调。尺调腔和弦下腔之后成为了越剧主腔,为越剧流派之基础。
1958年至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情探》,传统越剧剧目,出自明传奇《焚香记》,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有同名中国电影,由江南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摄制,其主要剧情为:落第举人王魁与名妓敫桂英相遇,结为夫妻,王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桂英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哭诉王魁罪状,自缢自死,最后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另有1995年出品的波兰电影《情探》。
《双烈记》又名《麒麟记》。传奇剧本。明张四维作。四十四出。写宋妓女梁红玉识韩世忠为英雄,与之结为夫妇。不久,韩以屡立军功而得官,红玉被封为梁国夫人。黄天荡之役,二人率军大败金兵,但因金将兀术逃走,梁上本弹劾韩骄兵纵敌。最后以岳飞被害,韩悲愤辞官,夫妻隐居西湖结束。
1959年,由“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
1965年,袁雪芬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