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更名之争的实质

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更名之争的实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更名之争的实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正纪念堂”更名之争的实质


“中正纪念堂”这一台北标志性建筑,近期却因是否改名引发不断的争议,直至延伸至堂前广场上的“大中至正”牌匾。它是一个怎么样建筑,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民进党为什么一定要改名?甚至连“大中至正”的牌匾也难脱恶运!
一、中正纪念堂的结构与文化内涵
台湾中正纪念堂是为了纪念蒋介石而建设的,占地一万五千六百平方公尺,其基地的街廓过去曾是台湾陆军总部的旧址。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行政院”成立筹备小组,决议结合民间捐款及官方出资在该地兴建了中正纪念堂。筹建小组最后从43件参选设计图中,选中以圆山大饭店设计者杨卓成为首的集体作品。1976年10月31日动土,1980年3月底完成,并于同年4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体建筑设计以中国传统帝王建筑风格为其特色。
中正纪念堂可以说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园区里坐落着中正纪念堂、中正公园、牌楼、围墙、瞻仰大道、国立剧院、国立音乐厅等建筑,它虽是蒋介石的纪念馆,但却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广场、文艺表演中心及群众休闲之去处。
纪念堂基地总面积二十五万平方公尺,于其间兴建纪念堂,并附建国家剧院及音乐厅。整个建筑设计之构想为:表达中华文化精神;创建新颖设计,并具有庄严而独特之风格;有效应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并讲求经济与实用。
纪念堂主体部分建筑全部采用中华文化之风格,外表以蓝、白两色为主,象征自由、平等之青天白日色调。纪念堂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顶八角,造成多数之“人”字形,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
纪念堂正堂分上下两层,上层居中立蒋介石座姿铜像,以供瞻仰。下层大厅设有文物展视室、中央通廊、演讲厅、怀恩艺廊、中正艺廊、瑞元厅、图书馆、“蒋公纪念室”等。图书馆采全开放式管理,主要馆藏特色为蒋介石思想言论及其相关着述及中国现代史有关文献、政经论着、研究台湾之史料、民俗等图书数据三万余册,期刊一百五十余种。视听区设有十个个人席位, 视听内容涵盖文化教育、史地、音乐、美术、演讲等,包括录像带、录音带、激光唱片等视听媒体。
从以上内容来看,中正纪念堂不论从建筑结构还是从设计理念,都强烈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作为园区中心的中正纪念堂,其主建筑基座模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藻井的巨大的青天白日“国徽”图案;整个结构象征“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基本色调。不能不承认,“中正纪念堂”在当年确实具备着政治图腾之涵蕴,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它的旅游文化休闲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价值,仿佛是香港的太平山或是东京的铁塔,提供着人们旅行的去处。
二、更名折匾的真正意涵
李登辉登上“总统”宝座,借民主之名悄然解构国民党的党国体制,“中正纪念堂”于是成为统独争议焦点之所在。“台独”人士称之为“中正庙”,充分表达对蒋介石的不屑。正是因为“中正纪念堂”所具有的政治图腾意义,围绕其名称等,台湾朝野早就较力已久。
最早提出修改名称的是国民党的“立委”黄德福。2002年2月时他提出,中正纪念堂应将蒋介石之后的两位故“总统”严家淦和蒋经国的相关资料一并整理收藏,并参考美国“总统纪念馆”的做法,改名为“总统纪念堂”,但章孝严的强烈反对。章认为每位“总统”在历史上的作风和定位都有所不相同,将所有的已故“总统”放在同一个纪念堂,不但失去纪念的意义,而且不伦不类。黄德福的原意,或许是希望国民党借助此举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浴火重生,但却触动了台湾人最敏感的认同神经,引发了已知与未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以此为契机,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王拓建议,将中正纪念堂现有的硬体设备以及邻近的中央图书馆一带,改建为“国会”大厦、“国会”图书馆及“国会”广场。民进党“立委”蔡同荣则建议把中正纪念堂及广场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堂及广场”,以纪念台湾民主发展的历史。
旅日台独人士、“国策”顾问金美龄说,这是全台北最好的地段,不应该作为“老蒋”的地方,建议改称为“台湾建国纪念馆”或“台湾独立纪念堂”。台湾团结联盟“立法院”党团副干事长陈建铭更顺势提出,应该一并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慈湖、头寮的陵寝开放为观光休闲区。由于担心产生亲者痛、仇者快的效果,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最后表示有关纪念堂改名的提议,只是黄德福的个人意见,不代表国民党的立场,来冷却这项争议。
围绕着明年的“总统”大选,“中正纪念堂”再次成为台湾矛盾斗争的焦点。将“中正纪念堂”更名,是民进党去中国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想赢得大选的一步棋招。“中正纪念堂”更名,拆除“大中至正”牌匾,其实都是在假借台湾社会中在威权时代形成的对蒋个人的怨恨,打碎这个象征意义上的国民党图腾,借刀杀人,达到去蒋化,去中国化的目的,以图打击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的竞选气势。这一方面可以宣泄一部分人对蒋的宿怨,另一方面又可向那些民进党的铁杆追随者讨好,其最大目标为明年大选布局。不论是陈水扁个人还是整个民进党团,都把这次选举当成“圣战”打。如果输掉明年的大选,陈水扁及家人和很多的民进党相关者,都将会受到司法的审判;而民进党在游出走、谢对立的情况,其分裂也可能是不可以免的。所以,他们加紧寻找机会,制造台湾分裂,以图乱中取胜。“中正纪念堂”更名,这是这其中的一件。民进党的这种急迫表明,他们输不起!
今年5月,台当局“行政院”在院会中废止“中正纪念堂组织条例”,并将其正式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台当局本来有意拆除围墙,同时为了将蒋介石铜像移走及更名,曾用大型布幔挡住“中正纪念堂”等字眼;而台北市政府也以违法为由,强力拆除并且罚款,同时宣布将“中正纪念堂”列为暂定古迹,接受“文资法”保护。
民进党运用执政的行政资源,开始与台北市进行斗法。11月6日,“文建会”通过将“中正纪念堂”列为“国定古迹”,其范围包括“正面牌楼”、“民主广场”、“民主大道”、“台湾民主纪念馆”。 16日,台当局“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中正纪念堂”已经更名,需要名实相副,因此要将牌楼上“大中至正”更换名称。台“教育部”随后提出“国定古迹再利用”计划,将“大中至正”牌匾改为“自由广场”,而原先“中正纪念堂”标示,全部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
23日,台北市政府以此举会破坏建筑本体、违反古迹保存为由,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声请临时处分。3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审理认为,“行政院文建会”与台北市文化局各有指定古迹的权限,且依法不得对行政处分提出假处分,裁定台北市府败诉。
本月3日,台当局“教育部”官员称,等“文建会”“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修法完成后,将立刻动工拆除中正纪念堂的“大中至正”牌匾,“最快在周三(5日),最慢周五(7日)。” 4日,台北市政府将对于“中央”是否有权接管古迹,申请“大法官释宪”。
今后,“中正纪念堂”更名一事的发展还无法预料,不排除演变成“政治流血事件”的可能。中正纪念堂是否应当更名,已经不再是单纯涉及到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及去中国化问题,而沦落成为民进党选举重要的策略。也许在台湾凡事都可以被泛政治化,但政治真的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吗?“大中至正”虽隐有蒋介石的名子“中正”,但“大中至正”更是不偏不倚“中庸至当”的君子德品的表现,就算蒋介石有许多错咎,也不应当完全抹杀蒋氏功业吧!不管怎么说,蒋氏也曾对台湾有所贡献,更是台湾经济奇迹的奠基者。2007年11月29日《联合报》文章说的好:“蒋介石生前当然未做到大中至正,但后继人仰视这座牌楼,皆可藉“大中至正”自警自惕;这四字其实是千秋永世的领导者所应自我期许的政治境界,也是应有的最低要求。”
“中正纪念堂”更名之争将引起台湾何种政治较量,还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