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浦丽琳: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的意识与情怀:浦家两代的例子

大学-浦丽琳: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的意识与情怀:浦家两代的例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大学-浦丽琳: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的意识与情怀:浦家两代的例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浦丽琳: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的意识与情怀:浦家两代的例子


在东方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冲击中, 在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比较下,二十世纪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们, 常会有一种异常的情怀, 那就是想回报自己出生地的情怀。二十世纪中国留美学生们,想为出生地效劳的情怀与意识, 会较一般平常人更为强烈。因为他们看到了外边的世界,见到另一个新的社会,眼光提高看得更广宽了。 可以说,二十世纪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们, 多数会有超于常人的爱国意识, 与对出生地念念不忘的情怀。 心中想要为自己出生的土地贡献,以个人的力量与才学,来谋求中国更好的建设与进步。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历经苦难的中国。这世纪的中国,由于内优外患,因之中国的政治, 经济,社会,都长期的在变动和不安中。
二十世纪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除了在学校中勤勉学习外,当 他们注意到那时美国社会上的安定 和许多优良的风气,看到科技的进步,公德心的普扁, 清洁勤劳守秩序的一般人民教养, 和较高的生活水平时,多数的留学生就会感到,将来要把这些优点, 努力移植推动建在中国。
我所认识或知道的中国留美学生中,当然也有少数自私自利只知为己谋的人,但多数是爱国心切, 有回报出生地的热烈愿望。希望把美国文化中的优点, 带回建树于中国, 把美国文化的渣渣, 排除门外。 不少二十世纪中国留美的留学生,不论 在中国或在美国,在他们事业的领域里, 都有相当的成就,默默地直接或间接为他们的出生地和居留地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当然, 也有一些留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把原有为出生地贡献的心愿,实践出来, 但他们对出生土地念念不忘的的情怀,在细微的事物上还是表现得很明显的。
我父亲那一代和上一代留美的友朋中,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中国的建设改革与复兴,曾有莫大的贡献。大家都知道胡适,梅贻琦,罗家伦等人对中国的贡献。 但 谢冰心,吴文藻,陆梅僧,叶公超,孙立人,梁实秋, 蒋廷黻,顾一樵,吴正之等等我父亲浦薛凤的朋友和他清华的同学们,先先后后都为中国作出了大大小小的贡献。他们是中西文化的桥粱,国际交流的大使, 为中国建树有为的留美学人。
李又宁教授要我写出浦家的留美史,本来我不想也不敢写, 但后来觉得浦家的留美史,和许多二十世纪别人家的留美史, 大同小异, 写出来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家的留美史,可为时代作见证。在二十世纪大时代的风风雨雨中, 留美的学人们历经艰辛苦难, 奋发努力向前, 坚立在各自的岗位上,不声不响地 默默做出贡献。 故我愿在此简单地作一个报导。简言之,浦家两代人,和许多其它自中国留学美国的人般,怀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贡献的情怀, 默默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
父亲浦薛凤先生(Dison Hsieh Feng Poe 1900-1997) 江苏常熟人 。1914年 考入北平清华学校, 与闻一多,罗隆基等同班。五四运动时期,他返里组织常熟旅外学生联合会,被推举为会长1921 年公费留美。在蜜尼索达州(Minnesota) 的Hamline 学院求学。在该校时曾得全校演讲比赛第一名。以一个外来的中国留学生,能在英语演讲比赛中压倒土生土长的美国同学,真是不可思议。 毕业后,父亲赴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在留学期间,曾与闻一多,梁实秋,罗隆基,何浩若等组织了一个爱国性质的《大江会》,并在其期刊上写了长文《理性的国家主义》。 回国后, 1926年任教东陆大学,1928 年秋开始教学于清华大学,兼课于北京大学。当他出任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后,就辞去北大教职。并曾任学术研究的《清华学报》主编。
1937 年,日本侵华,父亲只身赴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于西南联大。后应国家召应,学人从政,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1939-1945),并兼中央日报社论总主笔, 写社论鼓励战时民心, 及中央大学教授。并曾协助王宠惠先生英译蒋委员长《中国之命运》一书。 1944年父亲赴美参加美英苏中先后分别举行之国际安全机构筹备会议,即顿巴登橡园会议(The Dumbarton Oaks Conference ),及 太平洋学会。 曾写英文 《Freedom from Fear》一册,十年后翻译成中文 《免于恐惧之自由》,今日读来,针对当今二十一世纪 的世界局势,也仍属有见地之文着,甚引人深思。父亲 并参加次年(1945)之旧金山会议(San Francisco Conference即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为中国代表团之专门委员。金山会议 乃为起草通过联合国宪章之会议。那时,父亲在会议中就感到并曾写出, 说美国当时目光短浅,胆量小,处处顺从苏联意见,以致没能奠定有效制裁侵略兹集体安全制度。
抗战胜利后,父亲曾任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 行政院副秘书长, 中央大学教授。 1948 年秋,出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 由于他是奉公守法勤于工作的好公务员,当省政府的主席换人时, 他竟连任四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直到1954 年。在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期间,他极力协助四位省主席,为台湾社会建立了良好安定的基楚, 对日后的台湾社会的安定与兴荣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父亲后来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及所长兼教务长,还协助清华大学在台湾复校,也曾协助时任教育部长体弱的梅贻琦先生担任教育部政务次长。1958年曾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第十届大会, 任首席代表, 他会中所发表的演讲,被 Hon. Alvin E. O’Konski 提供,载于1959年3月17 日美国国会的记录里(Congressional Record, Proceedings and Debates of the 86th Congress, Fist Session, Vol. 105, No. 43 ,March 17, 1959)。父亲在他任教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时,曾教育出不少英才,这些英才,在学界和政界,都为台湾后来建树良多。
父亲1962年应John Whitney Foundation 之邀,赴美讲学。后应康州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桥港大学) 坚请,留任该校之卓越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那时, 常应社会团体之邀请, 做有关中华文化历史方面的演讲。所教主要研究所课程, 系 “中国朝代与政制” 及 “中国政治思想史” 。 1972年父亲自桥港大学退休,应薛光前先生之请,又教学于 纽约圣若望大学 (St. John’s University ) 。十几年馀, 他在国外作育英才,把中国的文化,播种交流在美国的土地上。
1977年9月,母亲陆佩玉女士在美国故世后,父亲应王云五先生之邀,次年以78高龄回台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后因年长,应有亲人就近照顾,故而应我们在美子女再三之请,回美定居,从事写作。
我替父亲算算,他在国内曾教学于东陆大学,浙江大学,北大,清华, 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政治 大学等,共计二十几年。后在美国大学教书共十几年,总计大学教学生涯三十几年。父亲在国内政界服务共十九年,加上在台北商务印书馆的一年, 共曾认真努力工作服务计五十几年之久。
父亲1937 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中文着作《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一书, 已为经典之作,在台湾重版再版多次,为大学丛书。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将此书出版发行。?父亲认为“政治” 为“万题之题“, 最为重要。在一九三八年初版书序言中,他说:“政” “治”之 中,“政”必本于“治”, 一切致治在“行“而不在“言“ 。 他 引用庐梭 的话,“各种法律 之中最重要者并非刻写于铜板石表之上 而系雕琢 于国民心坎之中。他说 “政"之所以流为"弊“,“治“之所以转成“乱“, 不外由于持政阶层之“贪”, “私”,“伪”, “偷”,与“ 稚 " , 而“为政“及 “致治”之先决条件,端赖于具有贤明领袖,清 勤官吏与优良风气。其它着作有《政治文集》,《西洋现代政治思潮》,《政治论丛》 等十余本书。英文着作除“Freedom from Fear” 外,有”The Di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n Dynastic China- 1842-1949”, “Imperial Succession and Attendant Crisis in Dynastic China”, “348 Chinese Emperors—A Statistic-analytical Study of Imperial Succession”,” The laotzian and Confucian Tao: Its Classification, Origin, Nature and Function” 等等.
父亲的“政治五因数”是他认为他分析研究出最有价值的理论。他认为古今中外的政治成败,都与政治五因数有关—即人物,思想(观念), 势力, 制度, 现象。任何一个政治形态,都包括这五个 因素。父亲自传性的三本书《万里家山一梦中》,《太虚空里一游尘》,《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八零年代 由台湾商务出版后,今年2008 年 10月,大陆一家出版社将也把这三本具有历史性的书出版。
我们子女四兄妹,前后通过教育部的考试,在二十世纪中叶时,相继由台湾到美国求学。起初是由于美国大学奖学金的牵引,后来是因为台湾那时留美热的风气。
哥哥浦大昌(Martin Ta-Chang Pu,1930-1954),原在台南工学院读书。由于毛神父奖学金的帮助,和我同年出国赴美。 哥哥是于1950年11 月搭台湾的货船安利轮抵达美国洛山矶。从洛山矶他一个人坐火车到东部滨州Pennsylvania的 Villanova College读书。不两月,毛神父被调职回台湾,哥哥就读的天主教大学的奖学金便有问题,毛神父已无能相助。校中那年又不让哥哥 选工程课,使得他心中万分不安。为了奖学金,为了省钱,为了又要听父母亲的指示与许可,日日哥哥都为之担忧,封封家书都为此事打听消息,盼家中早点指示。 他自己去见教务长, 出去打工等等。这种留学生的日子,真是苦痛的折磨。
1951年夏,哥哥浦大昌的日子是在焦虑中过的。那年秋季,应家中指示, 他去了答应给他奖学金的 另一学院Wayland College. 那是一所教会学校,处于Wayland, Texas. 等他到达这学校后,才知到那里的奖学金是怎麽一回事。浦大昌写给父母的信中道:
“所谓奖学金也者根本不是奖学金。据儿看来名之曰贷款而已。因为奖学金数目多少到将来仍需偿还给学校,偿还给学校之办法约略如下:(一)替学校做工每小时50?,按照所做多少小时工抵消多少钱。(二)将来付款(三)到外面去演说或教堂工作(此事由校方接洽出去时由一组一组出去),所得之前由大家均分抵消欠款。(四)若有人肯给若干钱给学校指定给某人某人之债款,便能抵消若干”
浦大昌在校中工作,为学校到外面去演说, 并出外打工。因这个学校没有土木工程系,后来得到家中同意,转至印第安娜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求学,入土木工程系。由于父亲是个清廉的台湾省政府秘书长,浦大昌在美国求学时期,曾去田地打工,罐头厂打工,学校中打工等等。为了奖学金而进错了两个学校,使浦大昌的学分与学业损失不少,精神上的损失,更是重大。
浦大昌在美国刻苦求学时期,常看美国的报纸,关心台湾和世界大事, 并向家中禀告。他处处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美德,诚实 有信,勤劳努力, 令美国同学敬重不已。他默默地作为一个中国在美国民间的亲善大使。他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常常会流露出像“但愿主保佑我们中国”的字句。信中多处显出他的爱国情怀。浦大昌转至普渡大学后,功课成绩优良。但可悲的是在1954年1月21 日,大考方毕,他和同学白先德(白崇禧之子) 与另两位普渡大学中国留学生同搭坐另一香港同学的汽车,公路上与三位普大同学不幸同遭车祸,壮志未酬,英年早逝,是浦家的一大伤痛。
浦大昌留美时期, 写给父母亲一百三十多封家书,被历史学家李又宁教授认为,是二十世纪中页时留学生史中的一份好资料, 将为之出书。 那些信件, 反映出那个时代由台湾留美学生眼中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细节, 和台湾留美学生那时的生活情形。浦大昌的亲笔信原本, 将由南加大图书馆保藏。
浦薛凤教授的次子浦大邦(Robert T. P. Poe1935-1984), 我的大弟弟,1953 年于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得父亲母校Hamline University 全奖学金,通过教育部的考试 ,经过了军训,至美读书。 他先进 Hartwick College , 马上就入 Hamline University,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 Hamline University。后 进柏克莱加州大学攻读物理,1963年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劳伦斯实验室研究一年后,浦大邦至河滨加州大学任教(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Riverside, California), 后曾任教授兼系主任。浦大邦1979年 在校中设能源科学所并任所长。 热心公益的他,在河滨市出任河滨市公用事业( Utilities Board )委员, 并为河滨市早期在美华工先民发起兴建中国亭之举。
浦大邦在美国教学的同时,曾任美国国会议员布朗之科学顾问,美国国会科学顾问,物理学会及能源部合成燃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园原子分子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园原子分子未来发展研究及现代光谱学,物理学会公家事务委员会委员,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加 器各大学使用者协会主席。 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考试校外评审人。
由于爱国情怀,浦大邦极力想要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一个第一流的科学研究所。 他曾请了轻汽弹之父泰勒先生到台湾,又邀请物理学家袁家骝 和吴健雄夫妇去台湾,并联系了好些在美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们为台湾科学的进步交流而努力。热心, 人缘好,并有办事能力的浦大邦, 在美国与台湾之间, 为台湾的科学进步而不辞辛劳地奔波着。精力充沛的他,除了全时担任河滨加州大学教授外,并兼任台湾原子分子国际研究会主持人,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谘议委员,行政院同步幅射研究中心指导委员兼用户培育小组主任。他为了要在台湾成立同步幅射研究中心, 费尽心力。 敢言他人不敢言之言,做他人不能做之事。
1984 年十二月浦大邦飞台,由于连日过于辛劳,“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体力过于透支,突在台北15 日早上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的筹备会议中倒下, 而“长才未尽”过早辞世,那时他才49岁。
为了纪念浦大邦对加州河滨市当地的贡献,河滨市的公用事业大楼(Riverside Utilities Building)已改名称为浦大邦公用事业大楼。楼外有”Robert T. Poe Utilities Building” 的英文大字样。河滨市公共图书馆前兴建的中国亭旁,有一铜碑上也刻有浦大邦的名字, 中国亭前一对大理石的狮子,也是记念浦大邦对当地的贡献。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在台大校区内设立了一个「浦大邦讲堂」,用来纪念浦大邦。
浦薛凤教授的幼子 浦大祥, 我最小的弟弟 Arthur T. Poe,自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 因浦大邦在Hamline 大学功课特别优秀, 也获得该大学全奖学金。接受留美学生军训后, 1956四月赴美。由于浦大邦的建议, 1957年浦大祥转至香槟伊立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ampaign-Urbana, Ill.)唸电机系, 1960 年毕业后改攻理论计算机科学, 1967年得应用数学博士。 1967-1971他在伊立诺大学芝加哥分校数学系任教。亦因爱国情怀, 1970春曾带了六个月大的婴儿,去新竹清华大学访教。 自1973至今, 浦大祥,在宾州费城天普大学计算机系任副教授, 教授,和研究主任多年,教导了得无数博士学士学生。
浦大祥1978-79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访问, 并在Boston College 兼课。1980-1981被联绑政府借到剑桥国家运输局研究中心地区工作, 1984-1985在麻州立大学Lowell 罗尔分校教学一年。 除发表不少研究论文外,浦大祥(Arthur T. Poe) 曾与天普大学一数学教授合写初级语言一书, 该书畅销, 后被出版公司译成欧亚各国多种语文版,流行各地。1990年,浦大祥, 因参与世界银行有关中国教育部提高省立大学学院水准策划, 曾被请去天津师范大学访问和视察。
浦薛凤教授的女儿浦丽琳,在台北第一女中毕业后,得到毛神父给的奖学金,可说是糊里糊涂地踏上留美读书之路。那时。她和台湾大学一年级的卓源来,得到同一个天主教学校 Mount St. Mary College, (Hooksett, New Hampshire) 的全奖学金。于是1950 年 10 月12 日,她们一起飞到香港,在港等搭美国的克登将军船赴美。在大学时期,她用笔名《心笛》,把对故国念念不忘的情怀, 写在她的新诗里, 发表在<<少年中国晨报>>上, 胡适在报刊上看到了, 还曾夸奖予以鼓励。
1954 夏, 浦丽琳自天主教学校毕业, 至纽约市全工半读, 白天上班, 夜晚 在纽约大学攻读经济, 一个她不感兴趣但家中希望她读的学科。在纽约,她和顾献樑,唐德刚等人成立《白马社》 (白马文艺社) 。唐德刚教授在他着的《胡适杂忆》一书中曾对《白马社》有较详的记载。
1957年, 浦丽琳得了纽约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为了想为中国人服务,1959年和夫婿杨超凡去星加坡南洋大学。1962 年他们自星加坡返美。1967浦丽琳得美国联邦政府奖金, 在纽约州立大学Albany 校攻读图书馆学,得硕士学位。 1971 年起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任职。她是浦家子女中最没有成就的,但在她自己岗位上,还是默默地尽心尽力。
如1997年,当她研究清理捐赠给图书馆的一盒张爱玲杂乱无绪英文打字稿纸时, 仔细核查对证,浦丽琳突发现其中竟有张爱玲英译的晚清小说<<海上花>>早期的英译初稿(张曾仔细修改多年完成之英译稿,于八零年代时被张爱玲搬家时遗失)。由于夏志清王德威两教授建议将该稿由哥仑比亚大学出版社出书,她设法向南加大图书馆当局游说成功,并曾着手自不同的译稿中,挑选出不同部份,重新整理拚成成一套,请人扫描存盘,再将扫描之盘,寄哥仑比亚大学出版社,由王德威教授另请专家润修该稿。2005年,哥仑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玲英译的<<海上花>>, 英文书名为《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终于把这部中国晚清小说, 推向世界文坛。之后,浦丽琳又为南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争取,收藏了张爱玲给夏志清的全部信件, 并获得夏志清捐赠如今世上仅存的十几封夏志清致张爱玲的信。因重视中国流散在海外的文物, 浦丽琳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也为《白马社》建立了一个收藏,收黄伯飞,周策纵,唐德刚等白马社社员的一些手稿。并有意把她父亲的文件及父亲友人的信件整理好交南加大或别的图书馆保藏。
浦丽琳多年来写的新诗,多数发表于台北《秋水诗刊》。 出版诗集《贝壳》,《折梦》,《提筐人》等,并曾与周策纵合编《纽约楼客∶白马社新诗选》。曾幸运地荣获中国文艺协会第四十五届(2004年)五四《海外文艺创作奖》,2004年侨联会的《海外新诗奖》第一名。下面是她的一首小诗《蒲公英》,或许可 道出留居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曾有过的情怀:
《蒲公英》
谁说枯干的泥土长不出花谁说有根的不能跨海飞扬
你的翠袖
是陋巷中仅有的绿
你金黄的笑
给穷孩子们花朵的喜
你的根
有数千年长
你的相思
嵤绕地球东西两方
日夜思念着祖先的村庄
相思 在长江两岸青青田旁
洋房草地边被人歧视
自由的天空下也感徬徨
空心空肠
纯白的心液缓流着
流在直立的躯干上
直到髮儿白成诗般的绒球
在暖阳下暂留梦圆般的形象
一口气
一阵风
一阵雨
就能把圆梦吹破落地
吹落的梦片
有的打着小伞飞奔他方
有的埋到泥里
下季又再长起
长出翠绿的长袖
长出金黄的笑意
诗般的白球如梦
又一次在阳光下挺立
你的梦是圆不久的梦
你的梦是死不去的梦
浦家留学的经历,代表着许多别的人家大同小异留学的经历。留学美国,不全都如表面上看来似的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留学美国的经历中,有深深的苦痛与辛酸与失落与悲哀。
二十世纪中国留美的学生们,克苦耐劳辛勤地学习努力,对美国都曾怀有特高或过高的敬意与理想。二十世纪上半页的留美学生,学成后差不多全都回国服务,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留美学生, 因海峡两岸的关系,时代的风雨,不少人留居美国。日子久后, 由过客到居留客,深入了美国社会,深深了解了美国实相,他们才发现美国这民主社会,也有难免的 缺点,会遇到被岐视与排拒和不平,而生起失望感。
美国的社会一直在变化中,如今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已和二十世纪的美国不一样。二十一世纪的美国, 更见道德的沦落,对金钱物质的过于重视,个人主义自私的夸张, 精神上的虚无等等。 美国的高等教育,如今也都趋向商业化,向金钱看齐, 把金钱看得过重,并有“功利主义”的趋势。完整人格的重要,在美国教育中已大大地被忽视了。因此, 教育出的人才,思想上也常常以金钱为最高目标。 中国留美的很多学生们在不知觉中,也会受到这思想上的影响, 也趋向“功利主义”。甚至有一些“留美学人”,只谋出名,而甘愿做出欺人盗世丧失人格的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二十世纪留美的中国学生们,他们在赴美留学前曾多多少少受过儒家教育的熏陶,亲身经历过大时代的风雨,他们的意识与情怀是独特的。在资讯快速世界村中成长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留美学生,恐将不复有同样的意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