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认识清代历史的三个视角——戴逸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

世界历史-认识清代历史的三个视角——戴逸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世界历史-认识清代历史的三个视角——戴逸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认识清代历史的三个视角——戴逸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这次来上海来参加“世界中国学论坛”,事前没有准备发言,所以临时想了几点意见。关于清史编纂的情况,一会儿马大正同志会详细介绍。我现在在考虑一个问题:清史长达三百年之久,内容非常丰富,千头万绪,怎么样在总体上来认识清代历史,怎么样从总体上来把握它,这确实对我们是个挑战,是个难题。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三百年的历史,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来认识清朝历史的发展。
我想第一个视角,是不是可以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这个视角来看。
世界历史从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迅速前进,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这时中国正处在康雍乾盛世中的乾隆后期。就像昨天我们在会议上谈的彭慕兰的《大分流》里边的一些意见,当时中国从总的国力来讲,并不是太落后于世界。中国当时有3亿人口,全世界有9亿人口,要养活这3亿人口,就需要生产粮食,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从这个数字来看,应该说康雍乾时期,从纵向的发展来看是中国历史发展最颠峰的时期。从横向来看,至少在产业革命以前,西方也是靠手工,也没有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所以生产力和中国差距不是很大。而且中国是大国,英法都是小国。整个GDP,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来讲,应该说她的GDP接近于全欧洲的GDP。
尽管如此,中国也受到许多问题的困扰。一个就是人口多。人口多,人均生产就少。当时中国人均土地是3.5亩,而英国当时人均生产土地折合成中国的亩的话则是10亩,是中国的3倍。农村的富裕能够为工业化提供充分的资金、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另外中国在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比较厉害,而且闭关锁国,跟世界其他国家不相交往,失去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机会。所以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就落后了,而且距离一步一步拉大,可以说一落千丈。然后就挨打。先进人士为了救国救民,想了各种办法进行富国强兵,于是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向西方学习,把西方国家的许多新事物,一个一个搬到中国来。但是,中国长期的优势文化,对外来事物有一种强烈的抗拒力量,保守势力极力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以长时间之内形成了“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之争,近代化的步伐十分缓慢。西方在法国大革命以后,基本扫除了封建主义的壁垒,而中国没有经过像法国大革命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封建主义的大清扫,社会没有得到彻底地改造,国民精神没有得到大的提高,离富强十分遥远。由此可见,封建专制主义的根深蒂固,正是现代化的一个严重障碍。我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深刻的变革,这种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改革和进步。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多系统、多因素长期地积累,才能形成持续的前进运动。只有个别领域、个别方面的前进还是不行的。我们以往的研究很强调经济,但实际上政治和文化思想上的前进对于近代化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只有各种因素、各个方面相互带动,全面推进,才能激发起社会突进的巨大力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搬硬套,用西方的办法要在中国实现近代化是行不通的。最近一两个世纪,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走了很长的弯路。所以清代历史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一段坎坷的历史,我觉得研究这段历史,应该能够吸取很多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第二个视角,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国内民族、地区和国家统一这个角度来观察清朝三百年的历史。中国是个版图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央地区有汉族,人口多,有悠久的文明。周边地区有游牧民族、山地民族,从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到女真、蒙古,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组织良好、武力强大、具有勇敢精神的民族。中国历史就是在这样一种多民族的、各地区间的交往、斗争、融合、统一中前进。到了清代,统一融合的力量大大增强,尽管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也有很长时间的战争。但是,到了乾隆以后,中国基本上形成了民族大家庭,民族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地区的联系也大大加强。满族作为一个统治民族,他懂得要和汉族相处,所以他努力学习汉文化。另外,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他又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理解少数民族的心理,知道怎么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所以在统一中国以后,他是按照各个地区、各民族的特点,分别设立行政机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清朝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维吾尔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和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所以他是因地制宜、一国多制,这是他非常成功的一方面。可以说中国历史到了清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长期的战争情况大大缓和,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睦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因此,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并没有分崩离析。如果要在明朝后期,我看就麻烦了。所以清朝三百年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就是民族团结和我们版图的统一。
第三个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世界一体化进程这个角度来观察清代历史。古代世界是一个相互隔离、不相往来的世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各大洲之间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这个一体化的进程,在以前几个世纪里,是腥风血雨,充满了殖民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国家为西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和牺牲,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拉开了南北的差距。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中国到鸦片战争时国门也被打开。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情况,不肯与世界交往,所以这样的政权必定不能长期生存下去,所以他的灭亡是必然的。鸦片战争爆发70年之后,清朝就被推翻了。经过几个世纪的横向联系,今天世界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这个民族要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要善于和世界各国相处,学习他们先进的文明。孤立于世界之外,视野狭窄,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清朝的历史教训太惨痛了,中国绝对不会再重蹈清朝覆辙,再回到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同时中国现在正在和平崛起,我们提出缔造和平的世界环境,以保障中国和人类的安全。在和平的环境中,中国才能崛起,而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和平会增加保障的力度。我想这是我们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从清史的研究中间可以看到的几个经验教训。
(本文为作者2004年8月在上海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中华文史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