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明清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

谈谈明清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谈谈明清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谈谈明清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之档案,包括明清两代。明代档案约数千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兵部的文件。它们是在清朝修明史时征集来的,明史修成后遂移存内阁大库。清代档案浩如烟海。现存三百多年的清代档案,主要是清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清史馆、宗人府等处的文书,以及解放前后陆续接收或购进的一些清代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文书。
明清档案不仅数量大,总数约计九百余万件(册),而且文件的种类名目繁多,诸如当时朝廷颁发的制、诏、诰、勅,臣工进呈的题、奏、表、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衙门的文移往来如咨、呈、移会等,不胜枚举。其文字大多是汉文或满汉合璧,一部分是满文,并有一些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字,还有少许英、法、俄、日、拉丁等外国文字。就档案的内容而言,大凡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刑名、外交、天文气象、山川河流、地震灾荒以及宫廷生活、皇族事务,无不囊括其中,实为研究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宝库。它们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对于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此丰富的清代档案,在清朝存在时期分别藏于内阁大库、皇史宬、宫中及各衙署中。当时对档案的收藏和保管是非常严密的。不仅一般士民无从知晓,就是一些高级官吏也不能随便查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就指出:“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其一字者。”对社会各界来说,当然就更谈不上利用它们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设立文献馆从事整理故宫档案,同时还为少数学者和文化团体提供阅览,以进行学术研究。但这种局面,规模很小,而且利用范围偏重历史学界,在其它方面尚未得到普遍,因而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明清档案执行开放的方针,自五十年代开始,查阅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即络绎不绝,近几年来更是与日俱增。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仅有文史工作者,还有许多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大专院校、工商企业、文博出版单位、教育卫生单位以及党政军机关的同志。许多外国学者也不远万里前来查阅档案,并且钻研得很深、很细致。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了明清档案的重要价值。
档案是原始资料的原始资料。明清档案在历史文献上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我们要了解清代的某一事件,固然有实录、笔记、文集、地方志等可资参考,但在这些书中,例如,文集、地方志等书,固不失为历史文献,然参考价值较之第一手档案史料亦有逊色。实录虽然是以档案为依据编写的,但经编者加工取舍,已失去档案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如写皇帝的旨意详,写群臣的意见略;倒因为果的事很多,如称某某事的上谕,从某某请也。因而,都不足以反映历史之全貌。如果我们查看档案,对某一事件的起因、时间、经过、结局就一目了然。用档案更正史书谬误、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例子,更不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一例:过去人们传说,光绪皇帝是西太后害死的,而今天我们查看清代医学档案,从光绪发病到治疗、死亡,每天都有记录,从中可以初步断定,光绪之死因乃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正因为档案的史料价值极高,所以学术界的前辈都一贯重视利用档案从事科学研究。着名的教育家、史学家陈垣就曾对他的学生、史学家柴德赓说过:不利用档案,你的科研成果就不塌实。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各项研究工作参考取材,大都趋向档案,从中取得第一手资料作为立论的可靠依据。这就使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一洗从前徒托空言之弊,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科研工作和事业的蓬勃发展。
最先利用档案的当然是史学界。在半个多世纪中,先后编印出版的档案史料分为丛编、专集两种。丛编有《掌故丛编》、《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等;专集有《清三藩史料》、《清代文字狱档》、《中日交涉史料》、《中法交涉史料》、《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太平天国文书》、《宋景诗档案史料》、《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煦奏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等。另外,还先后出版了《清内阁汉文黄册联合目录》等目录五种、《文献论丛》等论文集三种、《清乾隆铜版地图》等图象五种、《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等书籍四种,项目繁多,总数不下六十余种、三百多册。这些档案史料的出版,不仅为国内史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
档案不仅有助于解决历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而且对文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也有很多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研究曹雪芹、宫廷戏曲,档案都能提供珍贵的资料。红学界对档案非常重视。当代着名红学家周汝昌,搜求了清代档案史料和其它有关文献资料,精研博考,撰写出了《红楼梦新证》的红学巨着,对推动红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档案里记载的许多刑事案件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素材,如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情节在档案里就有真实的反映。
档案还记载了大量的清代晴雨录和雨雪分寸的资料,这不仅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佐证,而且也是我国科学史和气候学研究的良好基础,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的农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气象变化规律的资料。
档案对推进国家基本建设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了解当地地质情况,是我们进行基本建设的前提。档案中有关地震的记载,就是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因为清代官书对地震的记载非常简单,如实录和《清史稿》等只有“地震有声,自西方来”或“地微动”之类的简单记载。档案则不然,对地震的震中、波及区、受害程度、死亡人数等,都记载得翔实具体。今天我们用科学方法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当时的震级和破坏率,进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来,以便在从事基本建设时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档案对水利建设事业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仅以大家熟知的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建造前,需要掌握黄河的最大、最小水位的规律,为此,设计水库的工程技术专家们查阅了《行水金鉴》、《治河方略》等官私书及地方志等,但其中有关黄河水文历史的记载都不够具体、详备,于是他们前来档案馆查阅档案,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文件中查到了黄河大水问题的记载,才解决了他们的疑难。一位水利专家对我说:“以前我觉得自己掌握了不少材料,看了档案之后才知道天高地厚。”这就充分说明,档案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历史情况,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稀有的珍贵资料。
档案馆还保存有大量有关医药、货币等问题的档案,对我们发展祖国的医学、金融等事业,无疑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在清代档案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一个社会,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经济发展状况。现存档案真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租佃、雇佣关系、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地位以及阶级斗争等情况,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阶级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学术界对清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还不够深,还有许多领域尚待我们去开拓。我们希望学术界对清代档案能够进一步重视和利用起来。
既然明清档案对各行各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呢?
第一,了解档案的基本情况。要利用档案,首先须熟悉档案。档案也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刑名、军事,后者包括天文、气象、山川、河流、自然灾害等等。如前所述,今天保存下来的明代档案较少,清代乾隆以前的各朝档案也不多。乾隆以降各朝的档案很多,有人称之为“浩如烟海”,正是形容其多、其繁。然而我的一贯看法是“多而不全”,就是说,不但现在不全,在清代也不全。因此,档案虽然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以为什么问题可以当档案馆得到解决。
第二,掌握文书构成规律。现存的明清档案中,约有上百种文件种类。这就告诉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这些档案所记述的内容,而且首先要对其文种性质和运转关系有所了解。
清朝是极端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皇权至上,国家庶政,事无巨细,均由皇帝直接处理。所以,这些档案,就构成了清代国家档案的核心。现存的清代历史档案,以内阁题本为大宗,次为宫中硃批奏折。
清入关后,沿明旧制不改。官员向皇帝奏报事情,一般是公事用题本(盖印),私事用奏本(不盖印)。到乾隆十三年,高宗下令取消奏本,概用题本。
奏折是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重要文书之一。康熙中叶以后,历朝多用此为陈情言事文书。无论何事,均须先经内阁票拟(代拟批旨),然后进呈。奏折封进,经奏事处直达皇帝面前开拆,经皇帝用硃笔批示者,谓之硃批奏折。由军机处另录一份,称作录副奏折,以每日若干件为一束,积十五束为一包,两包合并为一,又谓之月积包。其原折即发交原奏人按硃批执行,日后仍须将此项硃批奏折缴回宫中,雍正时期,开始有此制度。
第三,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选择和分析资料。明清历史档案的学术价值相当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理论。使用历史档案进行科学研究,同样需要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对它们进行认真、细致的科学考察,下一番去粗取精的工夫,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档案的作用。
因篇幅限制,现在只谈这些,其它就不多谈了。
(文章来源:《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6期,中华文史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