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概况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概况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概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概况


一、明代辽东等处档案
(涉及清入关前情事)
明档共1081卷,形成时间在洪武二十五年至崇祯十六年(1393—1643年)。其中辽东察院档案865卷,多系万历朝以后的;兵部档案28卷,多系崇祯朝的;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的档案187卷,几乎全部是嘉靖朝的。兵部档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东北图书馆向北京明清档案馆移交时遗留下来的残破之件。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的档案比较完整。辽东察院的档案,虽然保存下来的较多,但遭到的破坏严重。
这些明档是建国初在沈阳故宫所存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使用的信牌袋里和屏风上发现并揭取下来的,故习惯上被称为“信牌档”和“屏风档”。信牌档自信牌袋内取出,已被剪成葫芦状,故档案文件残缺不全。屏风档从屏风上揭下,因屏风宽大,故档案文件基本完好。
清人关前,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兵攻陷辽阳时掠获明辽东察院的大批文书档案,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时又将这批档案带至沈阳,其中一部分被剪成葫芦状装到信牌袋(用以保护信牌的布套)夹层内作衬里,虽然剪去了档案文件的边角,但仍保留下一部分。这些档案文件已经修裱完毕。本世纪50年代辽宁省图书馆修裱这部分档案时,视其破损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修裱了其中的甲、乙、丙三种,辽宁省档案馆又继续修裱了丁种。现已将此信牌档按甲、乙、丙、丁四种顺序排列,编有案卷目标。
后金兵攻陷辽阳时,明将孔有德、耿仲明逃往皮岛投奔了毛文龙,后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孔、耿越海至山东登州充参将,不久起兵反明。崇祯六年(1633年)孔、耿战败渡海降后金。屏风档可能是孔、耿二人投降后金前据登州时从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得获并带到后金的,之后被裱到屏风上作衬纸。屏风档亦编有目录。
明代中央设兵部,总司全国军务;山东设有总督备倭署、山东都司、各守御千户所,分掌地方军政事务;辽东设有辽东都司、各卫所,分掌地方军政事务,又有监察御史一员驻辽阳司监督之职(办公处所称察院)。
兹将明档的内容按辽东察院、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兵部分述如下。
辽东察院档案的主要内容是:
1.军务方面。有关于武职官员的任免,军丁的种类、来源、待遇、逃亡、补充、轮戍、养济、奖惩及户口调查;关于军事工程的类型、修筑、造价,军工徭役的摊派、征调等。其中有若干件为各卫呈报因罪流充的军丁亡故名册,记载人数达2600余名,包括姓名、籍贯、罪由、流充时间等项,是难得的调查统计材料。
2.赋役方面。有关于征收赋役的名目及数字,如额田、额粮、额草、额盐、额铁、额贡、鱼课银、苇炭银、盐课银、草豆价银、开垦荒田科粮银、均徭银、修边夫、修仓夫、局造、窑造、纳粮、跟官、斗级、鼓手、水手、司兵、狱卒等等;关于水、旱、虫等灾情的调查、统计及赈济;关于荒地的勘丈,报请垦荒的审批,起科标准的制定,对隐种无科地亩者的惩罚等;关于征收赋役过程中官吏的舞弊及人民不堪忍受情形等。其中隆庆四年(1570年)辽海东宁道右参政呈报各卫所原额屯田、荒芜、已种、新增及收获谷豆清册,内容翔实而具体。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万、辽海、铁岭三卫及安乐州已未完均徭银雨及支用清册,记录了当时人民徭役负担的真实状况。
3.马市贸易方面。有关于马市的开放和变化,参加马市贸易的少数民族人数,贸易物品的种类、数量,明政府在马市贸易中抽份金额等。
4.盐铁业方面。有关于盐场百户所及铁场百户所的设置,盐铁百户对它们的管理,盐军及铁军的生产劳动与交纳盐课、铁课,盐军、铁军走死逃亡情形等。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矿税监丞高淮到辽东,强迫人民开矿,硬行收税,引发沙景元等抗拒开矿的斗争。档案有关于此事的详细记录。
5.驿递方面。有关于办理驿递的手续,驿站应备之交通工具,驿站接待过往人员办法,违例人处罚办法等。
6.科举制度方面。有关于儒学的设置及教官年甲、籍贯、到任,儒学生员清册、试卷等。
7.词讼方面。有审讯笔录及犯人供状、甘结、判书,监犯名册,处决人犯之宪牌等。其中有一件卖女为童养媳的契书,上面的手印和脚印清晰可辨。
8.职官方面。有关于文武官员的考试、袭职、年满、候缺、奖惩、升迁、丁忧等。
9.民族关系方面。有关于女真人等进贡方物,接待或召见女真人首领、封给官职、赏赐物品及银两,处理交涉事件等。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病故,明钦差避击陈某报请前往致祭一件,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山东总督备倭署档案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军务及政务活动,其中以申明律例、查理班军、整饬戎务的文件居多,反映春班及秋班官军的拨补、挂号、起程赴操、人卫京师、支领粮银等情形。有些名簿和清册记录官军的编制、操练人数等。此外,还有查办官员老病、违例、侵盗,追缴赃物,审理及解送人犯或将其押赴墩台、嘹哨等。其中有几件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任山东都指挥佥事时亲笔批示的文件,对了解当时民情、吏治及戚继光办案之道颇有参考价值。
兵部题稿的主要内容是;或报告“达贼”入境抄掠等“夷情”;或题报广西、贵州等地军情,为镇压苗民起义的将领请赏;或记录委任官员,修筑城堡,预备军械等。
综上所述,明档尽管数量不多,又大都残缺不全,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明史、东北地方史、女真社会发展史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清代档案
(一)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有老满文和新满文本各一部,每部26函180册。
我馆所存满文老档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学士阿桂等奉旨照原本重抄而成,并于乾隆四十五年自北京送至盛京宫殿内崇谟阁收藏,由盛京内务府管理。有清内阁满本堂《堂谕档》记载为证:“奉阿(桂)、于(敏中)中堂谕,现在遵旨再办老档一分恭送盛京。”这两部满文老档同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乾隆四十年抄本相比较,型制略小,没有签注。200多年来,虽数易其主,几经播迁,但此满文老档保存完好。
新老满文本的满文老档各有180册,各自分别装于26函内。各函内之册数不尽相同,多者装9册,少者装4册。册面及函面均用黄绫装裱,十分精美。馆内现有按函别及其朝代、起止年月和册别及其朝代、起止年月编制的检索表,可按朝代、年月日进行检索。此满文老档已进行缩微拍照。
满文老档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至崇德元年(1607—1636年)间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位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诸方面的重大活动(内映天聪七、八、九年),是研究清前史及早期满族社会的特别珍贵的材料。其主要内容有:
1、关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统一东北地区女真各部历史活动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至四十七年(1607—1619年)征服海西女真乌拉、叶赫、辉发等部,万历三十五年至崇祯九年(1636年)征服和招服东海女真瓦尔喀、窝集、虎尔哈、萨哈连、索伦等部,均有记载。其中有些记载十分详细具体,包括派谁前往、率兵多少,征服或招服人众若干、奖赏前往官兵等情节。
2.反映努尔哈赤、皇太极同蒙古各部的关系。关于满蒙联姻,永结和好;召见蒙古各部王公,宴请颁赏;迎送喇嘛,厚加赏赐,尊崇喇嘛教;派大臣巡视蒙古各部,处理纠纷,划界游牧,议定礼仪法度,编组牛录;收留来投之蒙古人,设宴款待,以示招徕;与蒙古各部结盟,共同对抗明政府;约束蒙古各部,孤立打击察哈尔部等,记载颇详。
3.关于努尔哈赤、皇太极同朝鲜的交往及交涉活动。主要有双方使节的往还,表示愿意各守疆土,永结和好;各自约束边民,禁止越界捕猎、挖参、隐匿;在朝鲜的会宁、义州互市,相互提供便利;以及努尔哈赤谴责朝鲜暗中助明及皇瞳极两次用兵朝鲜的经过等。
4.关于努尔哈赤、皇太极同明中央政府的交涉及战争之记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后,同明政府的交涉及战争持续不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攻取抚顺城,降明将李永芳;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破明四路大军之进攻;萨尔浒大战后,后金兵乘胜克铁岭、开原、辽阳、沈阳等地并挥师西进;天启七年(1627年)后,皇太极继承其父遗志,数次派兵越长城,直逼北京等重大军事行动,记载颇多且详细具体。
5.有关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并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及其政治、军事思想的记载。如设立国家机关及职官,规定其职责及职掌;清查户口,计丁授田,规定纳赋办法;申明主奴关系及满汉关系,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规定行军作战禁令及屯田办法、奖惩制度、用人标准,整顿军政;准开当铺、商铺,以兴买卖;保护炼铁、制陶、纺织、造纸、熬盐各业,以利于用;皇太极改革老满文,纂修太祖实录,等等。
自从本世纪初,满文老档被披露于世后,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清史学者的重视,或进行翻译注释,或据以着书立说,这是因为它过去一直秘藏于宫中,不为外人所见,而且它形成早,较清太祖、太宗实录更为真实的缘故。
(二)清代皇室档案
1、清代实录、圣训稿本等
清太祖实录稿本9册,其中崇德年间初修稿本3册,康熙年间二修稿本6册。太祖圣训稿本5册。
清世祖实录稿本14册,其中满文稿本4册,汉文稿本10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南巡起居注稿本1册。康熙本纪稿本4册。
乾隆实录、圣训奏稿汇抄1册。
顺治年间兵部等题本汇抄1册。
太宗年间大臣事实编年录2册。
额亦都传稿1册,多尔衮传稿1册。
康熙年间纂修实录各官考绩册1册。
太祖福陵碑文1件。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内阁奉上谕1册。
军机处录副奏折1册。
以上档案原为北京清内阁大库之物,清末民初“八千麻袋事件”中为罗振玉获得(部分档册上有罗振玉藏书章,文曰:“臣罗振玉壬戌所得内阁秘籍”)。“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投奔伪满时将上述档案带至东北,后献交给奉天图书馆。
上述档案中的实录、圣训、本纪、起居注、列传之稿本,仅存零星数册,极不完整,但作为稿本,字里行间可见其修改之处,对于考证实录、圣训、本纪、起居住、列传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探幽索隐,深入发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2、清圣训
清制,皇帝死后,例由嗣皇帝开馆编纂先帝圣训。
圣训每修两部,一部存京城,一部送盛京保存,盖盛京系留都,以示尊崇也。京城一部圣训有满、汉、蒙三种文本,盛京一部只有满、汉两种文本。本馆所存圣训即原盛京宫殿内藏本。
现存汉文圣训有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十帝圣训,共862卷。其中,太祖4卷、太宗6卷、世祖6卷、圣祖60卷、世宗36卷、高宗300卷、仁宗110卷、宣宗130卷、文宗50卷、穆宗160卷。
圣训原按包一函一卷保管,一包有数函,一函有数卷。一帝圣训前有目录可供检索。圣训的函、卷均用红绫装裱,内页画朱丝栏,墨笔楷书,字迹精工,装帧华美。
圣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清代最高统治者用人行政、治国安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及清代皇帝统治思想的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圣训的特点是将每个皇帝的谕旨分门别类编纂,每类以简要题名加以概括,类下按谕旨的时间先后逐条记述,所以查阅方便。但每个皇帝圣训的类别并不完全相同。
3、清实录
清制,皇帝死后,例由嗣皇帝开馆编纂先帝实录。
实录每修两部,一部存京城,一部送盛京保存,盖盛京系留都,以示尊崇也。京城一部实录有满、汉、蒙三种文本,盛京一部只满、汉两种文本。本馆所存实录即原盛京宫殿内藏本。
现存汉文实录有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十一帝实录,共808函4017册。此外,还有满洲实录2函8册,系1930年辽宁通志馆借出沈阳故宫保存的乾隆年间抄本影印的(只影印了汉文及插图,满文和蒙文未影印);宣统政纪9函46册,系民国年间编纂,性质与实录同。
实录原按包——函——册保管,一包有数函,一函有数册。一帝实录前有目录可供检索。实录的函、册均用红绫装裱,内页画朱丝栏,墨笔楷书,字迹精工,装帧华美。
实录内容最为丰富,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民族、宗教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最基本的材料。
各帝实录均按时间J顷序逐条记述史实,不加分类,查阅起来颇为不便。
1936年日本大藏出版社以盛京藏本(即本馆现存本)为底本影印出版。近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清实录》中亦有本馆提供的部分藏本为底本。
4、清玉牒
本馆保存的清代玉牒有满、汉两种文本,共计1070册。玉牒各册型制极不一致,或大或小,大者竟需数人共抬。
馆藏玉牒保存完好,无破损、霉烂情形。原藏沈阳故宫敬典阁。
顺治十三年题准,每十年编纂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平时,凡宗室、觉罗有生子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补、降革、死亡等情事,由王公门上及各旗造报宗人府,宗人府据以登记,以为编纂玉牒时使用。有清一代,共编纂玉牒26次,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首次,康熙九年(1670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各一次,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年各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五十二年各一次,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年、二十三年各一次,道光八年(1828年)、十八年、二十八年各一次,咸丰八年(1858年)一次,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光绪三年(1877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四年各一次。玉牒每修数份,分别存于皇史 、礼部、景山寿皇殿等处。乾隆八年定,将礼部所存一部送盛京宫殿内恭藏,最后确定永存敬典阁内。
玉牒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为宗室,人于黄册;其叔伯兄弟旁支为觉罗,人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情况。
帝系:起自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迄至德宗景皇帝载 ,于每个皇帝名下并列子名字、行次、封爵,以嗣位皇子居中正对其父皇名下,从中可以看出皇位的缵承及诸子。
列祖子孙和列祖女孙:是将皇帝诸子诸女分别记载,包括其名字、宗支、房次、封赠、生卒年月日及其母、妻或夫、姓氏等。
玉牒是研究皇族人物及皇族人口发展的唯一的材料,价值极高。
三、清代设在盛京管理皇室事务机构档案
(一)顺治年间档
顺治年间档是依据北京总管内务府给盛京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的行文原件择录而成,共71件。第一件前部己残缺。文件时间为顺治四年至八年(1647—1651年)。
1644年/顷治皇帝入主中原后,在北京设立总管内务府办理皇室及宫廷事务,而在留都盛京派驻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承办盛京地区的皇室事务。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办理,自然要听候北京总管内务府的指示,于是有北京总管内务府的来文和盛京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的择录留存稿簿,这就是顺治年间档。
该档顺治元年至三年及九年至十八年部分无存,原因不明。现存1册,内载71件,未编制检索工具。伪满时期曾将该档影印出版。
该档主要内容是:
1.包衣人丁的调动。各种匠人,如鞍匠、铁匠、雕匠、木匠、褥匠等,被调往北京总管内务府当差,他们的家下人及某些有特技的人,如会织布的、善捕鹰的等,也一同被调往北京总管内务府。有些北京的旗下人则被调到盛京当差,而其子又被调回北京该管佐领顶补其父遗缺。还有北京采松子、采蜂蜜、挖人参之人被派到盛京等地当差,有时一次就达282人。
2.包衣人丁的替补。包衣人丁死亡、逃跑后必须有人替补,以保证皇室差务的正常进行。如打牲乌拉各朱轩人丁有死亡和逃跑者,由熊岳托勒堡台上人丁往补。又如满洲人茂海夫妻住在义州胡十八家,拟调往乌拉,他们有汉人丁2名、妇2名,如有死亡和逃跑者,即由胡十八补充之。
3.增编新的皇庄。由于盛京人丁的滋生和皇室差务的增加,增编新的皇庄势在必行。如噶布拉佐领下的七个棉庄、巴图鲁王的三个棉庄、富勒赫的一个棉庄,共十一个棉庄多出21丁,加上由安塔木、张六等人所属旧庄拨出之54丁,共75丁,拨给巴图鲁王棉庄5丁,余下之70丁编五个棉庄。又如墨尔根王的蜜丁115人,以其中10人编成一个打牧朱轩,以另外10人编成两个捕獭朱轩,余下的95人采蜜。
4.指定人丁的婚配。人丁的婚配同皇庄的生产直接相关,因此总管内务府对人丁的婚配采取种种限制措施,甚至指定婚配。如总管内务府命盛京包衣佐领安塔木和布塔西:“着将尔等二佐领下之女及棉、靛庄之女,同其父母相商,嫁给尔等二佐领下及棉、靛庄之人。如盛京无相称者,则嫁给北京汉军旗八佐领下之人。若嫁给旗外之人,则罪之。”又如, “着将杭苏家下达尔巴哈之妻赏给讷莫里为妻。”
5.人丁应差服役。包衣人丁的差役,名目繁多。据该档记载,有耕种粮菜、饲养牲畜、捕打野牲、栽培果树、腌渍食品、纺线织布、烧制木炭、制做器具和军械、承修大小工程、守护陵寝、出兵打仗等项差役,均由盛京包衣人丁承担。
6.包衣人丁的奖惩。包衣人丁如能超额完成任务,一般都会得到奖赏,所得赏赐多为实物,如布匹、农具等,亦有得到赏银的。如捕狐人丁128人,每人应交狐皮3张,除共交额定384张外,又多交381张,赏给小毛青市381匹。未完成定额者则受到惩罚,如乌西太和纳尔泰朱轩有10丁,捕得獭皮28张、貉皮100张(5张貉皮抵1张獭皮),计得獭皮48张;每丁按5张交纳,则欠交2张,故每丁鞭二。
7.其它较为重要的内容。如守护白喇嘛坟的10名和尚中,为首者乞请归养老母,得到礼部允准,赏给德勒登喇嘛茶叶100斤,又将谭泰家下果菜园头目及其家口和人丁赏给德勒登喇嘛等。
顺治年间档可补本馆所藏盛京内务府档案之不足,是研究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珍贵资料。
(二)黑图档
黑图档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的档案,共计1149册,其中京来档151册、京行档168册、部来档429册、部行档359册、存查档42册。该档缺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三朝盛京内务府未继续令抄录原件的缘故。该档中除少数张页破损外,大都完好,业经全部修裱完毕。
黑图档是盛京总管内务府(乾隆十七年前是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同北京总管内务府、北京六部等衙门及盛京将军衙门、奉天府、盛京五部等衙门来往公文的抄存稿簿。“黑图”是满文的汉文音译,意思是“横”,引申为平行,故黑图档即平行机关之间的来往公文。1644年/顷治皇帝定都北京后,盛京成为陪都,最初设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不久又增设正白一旗包衣佐领。乾隆十七年正式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令掌管理盛京宫殿并承办盛京地区皇室事务。于是,盛京总管内务府同北京总管内务府、北京六部及盛京将军衙门、奉天府、盛京五部等衙门的公文来往不断。盛京总管内务府按朝年及行文关系,将原件抄录成册保存起来,这就是“黑图档”。亦可称之为盛京总管内务府册档。黑图档原存盛京总管内务府,由档案房管理。辛亥革命后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北京皇宫,黑图档保存在沈阳故宫西七间楼内,伪满时期由奉天图书馆接管,移至该馆保存。
黑图档中康熙朝的全是满文,雍正、乾隆、嘉庆朝的大部分是满文,道光、咸丰朝的大部分是汉文。
黑图档首先按康熙、雍正、朝隆、嘉庆、道光、咸丰各朝区分,然后在每朝里再按京来、京行、部来、部行、存查分出五类,每类下按行文时间 先后排列。
该档已全部进行缩微拍照。
该档的主要内容有:
1.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和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置、沿革情形,以及所属官兵的调补、铨选、奖惩、请假、请领俸饷和养廉银、捐输等有关制度和办法。其中关于“管理盛京内务关防”及“盛京总管内务府印”的制发的记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2.盛京总管内务府所辖庄园(粮庄、棉庄、盐庄、靛庄、果园等)头目和人丁的更补、调查统计、安置、奖惩、婚丧嫁娶、赈济抚恤,以及庄园的生产、管理等,特别是有关粮庄的材料十分系统、完整,是研究盛京地区粮庄的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3.各类人丁的差务活动,进贡物品的种类及数量,欠交牲物或果品折交银两,以及相关的规定、办法等。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档案文件很多,记载详细而具体。
4.皇帝东巡、谒陵、祭祖、围猎及盛京总管内务府应办之各项差务。其中有关康熙皇帝东巡时驻跸之所的选择、修缮及乾隆皇帝东巡时增建宫阙的记载,对了解沈阳故宫的建筑颇有参考价值。
5.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各朝皇帝均十分尊崇,特别是乾隆皇帝,凡圣容、圣训、玉牒、实录、文书档案、殿版书籍、字画墨刻、珠宝玉器等,均送一部分至盛京宫殿内保存。盛京总管内务府定期清点并上报保管情况。黑图档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为研究沈阳故宫的藏品提供了依据。着名的满文老档何时送到盛京及嘉、道两朝清点情况,黑图档中均有记载。
6.盛京宫殿的日常维修和较大的改建、续建,黑图档中记载颇详,为研究沈阳故宫的建筑提供了参考。1988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恢复后苑的设计和施工,就是根据黑图档中有关记载进行的。
7.盛京总管内务府管理三个差马群,以备承办各项差务之用。有关差马群的管理的各项办法,黑图档中有记载。
8.各种诉讼案件的审理,人犯的解送与安置,缉捕在逃人犯,籍没罪犯在盛京之家产等,黑图档中亦有记载。雍正皇帝继位后,籍没阿其纳、塞思黑二皇兄在盛京的家产的文件,是研究雍正在皇权斗争中所作所为的重要史料。
9.还有拣选秀女、拨出和收回王庄、办理生息银两、承接普发上谕等内容。
(三)盛京总管内务府
盛京总管内务府档包括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及辛亥革命后直到1925年中华民国年间盛京总管内务府形成的档案,其中既有来文又有行文,共计45489卷。盛京总管内务府档与黑图档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文稿,后者是抄存档册,故前者又被称作盛京总管内务府稿档,后者又被称作盛京总管内务府册档。
盛京总管内务府档中以乾、嘉两朝的卷数为最多,有34361卷,占总卷数的75%;道光朝的22卷,咸丰朝的25卷,同治朝的16卷,此三朝共计108卷,卷数最少;光绪朝的7343卷,宣统朝的1618卷,民国年间的2059卷,此三部分共计11020卷,卷数较多。光绪朝的案卷缺二十七年(1901年)以前的。据查证,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大部分案卷及光绪朝二十七年前的全部案卷,均在1900年被沙俄军队损毁。因盛京总管内务府始设于乾隆年间,故无雍正朝以前的案卷。
1644年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将盛京作为陪都,始设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八年又增设正白一旗包衣佐领,遂成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承办该地区皇室事务之制。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式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例由盛京将军兼总管大臣,颁给印信,上三旗包衣佐领被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但据依“优待清室条件”,逊帝溥仪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北京总管内务府和盛京总管内务府依旧存在。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这两个内务府才最终停止活动。盛京总管内务府的档案原存该府,由档案房管理。
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大部分用汉文书写,只约有15000卷是用满文书写的。
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中一部分破损严重,或酥脆破碎,或粘结成砖,或缺头少尾,近年已修复完毕。
伪满时期,“旧记整理处”接管了这部分档案,从沈阳故宫运至该处。该处对这部分档案进行了整理,拟定汉文题名,确定案卷分类号。所拟案卷题名基本反映案卷内容。案卷分类编号则相当复杂:首先将案卷分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将军衙门、宣统、民国以来九种,分别以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代表;然后再将每种案卷区别为行咨、来沿、行札、来札、行移、司移、行函、来函、行呈、来呈、司呈、批、谕、存查15类,分别以11、13、21、23、31、33、35、41、43、51、53、55、60、70、80代表;最后将上述两个复合成案卷的种类号。案卷种类号确定后,将案卷按发文机关与送达机关及其地位之高低排列,组织成簿册式目录。上述案卷检索号比较复杂,为方便起见,现已在原簿册目录上给案卷编定大流水顺序号。
盛京总管内务府内部机构有档案房、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丰司、文溯阁、三旗织造库、三旗牛录处、内管领处等,分司各项事务。
盛京总管内务府承办盛京地区皇室事务,同北京总管内务府、京城各部院衙门及盛京将军衙门、奉天府、盛京五部等衙署发生联系,文书来往不断,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1.关于盛京总管内务府官员的任免、调补、休致、考核、引见、奖惩,报送官员经制册,领收敕命、诰命,关领官员之俸银、养廉银,等等。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案卷数量不少,其中记载重要官员升迁调补的档案较有参考价值。
2.关于上三旗兵丁的统计、调拨、奖惩、抚恤,造报兵丁清册及军械清册,关领兵丁饷银,处理兵丁丢失或倒毙马匹,等等。这是研究内务府兵丁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史料。
3.关于盛京总管内务府所属皇庄庄头的更补,庄丁的管理,粮庄、盐庄、靛庄、棉庄的经营及生产统计,征解官赋,自然灾害及办理赈济,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对研究清代盛京地区皇庄的生产及其在东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4.关于盛京总管内务府所有土地的占有、典押、买卖、垦种及土地纠纷的处理等。以粮庄为例,粮庄土地本属皇室所有,由庄头具体经营,庄丁从事粮食生产,所生产的粮食除按定额上交皇室外,其余由盛京总管内务府统一支配。这是典型的农奴制的领主经济。但是,在封建制地主经济的冲击下,农奴制领主经济逐渐瓦解,具体体现便是粮庄土地典押、买卖的出现及土地纠纷案件的增多。
5.关于清帝东巡、谒陵、祭祖及盛京总管内务府为此必须做的各项准备,包括驻跸场所的选择、部分宫殿的修缮、帝后及其随行人员食宿的安排、崇政殿典礼及清宁宫祭祀的布置、沿途车马仪仗的备办等。清帝的东巡带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记述这方面活动的档案史料是很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6.关于在京城解送皇室和宫廷生活需用的各种贡品,诸如野牲、皮张、干鲜果品、鱼尾、箭杆、槽盆、家畜、家禽、蜂蜜、蜜饯果品等等,以及为此盛京总管内务府择选承办人员、咨告北京总管内务府起程日期、关领盘费银两等。这些材料对研究清代宫廷用度、满族生活习俗,揭示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都是很有价值的。
7.关于自京城移送圣容、圣训、玉牒、实录、文书档案、殿版书籍、墨刻字画、珠宝玉器等至盛京宫殿尊藏,以及盛京总管内务府定期清点、整理宫内藏品的记录、清册和行文。其中尤以乾隆朝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为最多。这是研究清代盛京宫殿内的藏品及其来龙去脉的主要依据。
8.关于皇庄壮丁及其子女的婚配嫁娶和选秀女。皇庄的壮丁被束缚在皇庄内从事生产劳动,没有人身自由,无妻或丧妻者一般均由盛京总管内务府将孀妇和罪犯之妻配给成婚。壮丁之子女亦不准随意嫁娶,一般只能在身份相同之人中择偶成婚,否则已婚男女也将被强行分开。此外,盛京总管内府还受命在壮丁之女中选秀女,以为送宫中充宫女。这些记载是研究清代皇庄制度某一侧面的重要史料。
9.关于上谕事件。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中有一些由内阁或军机处发出的上谕,其内容涉及全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并非只与盛京总管内务府有关。如“钦定新清语”,是以上谕形式发布全国遵照实行的,当然也同盛京总管内务府有关。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中的“钦定新清语”有100余条,是研究乾隆皇帝规范满语文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