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皇家园林视野中的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皇家园林视野中的圆明园遗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圆明园-皇家园林视野中的圆明园遗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皇家园林视野中的圆明园遗址


耿刘同
一个多月前,4 月 6 日清明节,我应邀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做了一场以《诗意园林》为题的讲座,整个讲稿没有一个字提到圆明园,但听众在讲座结束后,所提的两个问题,均是关于圆明园的,焦点是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可见圆明园的社会关注度之高,正因为这样的社会关注度,我对圆明园问题的表态,从来谨小慎微,今天的发言也是如此,不当之处,请在座各位大家指正。
(一)
中国皇家园林有历史记载,始于商周之际的沙丘囿,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代有兴建,有囿、苑、上林、园、宫、离宫等种种名称,宋代以前有遗址可寻的已经不多,有的遗址尚不能确定其位置,如宋代艮岳。大多缺乏考古发掘依据。有自然山水依托的,有的尚能辨别。但历史文献记载比较丰富,历代文人墨客凭吊遗址的诗文流传甚多,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牧的《阿房宫赋》哙炙人口。由于这些皇家园林的消失,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改朝换代或者外族入侵的战火,一是因都城迁变荒废而湮 没。由于皇家园林与朝代兴亡紧紧相连,所以凭吊的诗文,多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扣,得出相应的历史教训。这里举一首元代提举陕西茶事官吏郭思以《骊山》为题,对唐代华清宫的凭吊:
春风跃马上骊山,
山到平颠得景宽。
地廻远帆知渭水,
天晴高塔见长安。
缭垣缺处桃花闹,
辇路湾头草色寒。
多少故唐留恨事,
不堪卮酒一杯酸。
至于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就说得更清楚深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想,我们对圆明园遗址的解读和保护利用的立意,应超越前人。
(二)
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可解析为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园林建筑、室内外陈设以及园外环境的借景。圆明园遗址在界定和编制保护规划时,应考虑以上五个方面。
1、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是全园总体规模的框架,其特色是平地造园,挖池堆山,众多景区景点,以土石假山分割,又以水系相沟通,每一景区景点都有自己的山水架构。遗址现状,应区分历史原状与劫后一个半世纪的变迁。
2、遗址现状的植物景观,罕见原有古树存留,补植应根据文献档案原有的树种配置,特别是命题景区内的基干树种,建议编制遗址绿化专项规划。
3、园林建筑,是圆明园的精华所在,也是火烧的主体,其遗址是辨别原状最具说服力的依据,尤其是平面布局,为其它图文资料所不及。关于圆明园的研究,涉及建筑形制的最为深入,经过进一步的科学考古发掘,会有新的发现与修正。
4、圆明园室内外陈设,除遗址出土文物外,流失海外的为数甚巨,散置国内的也不少,对照陈设档和其它文献资料,加以梳理,遗址保护研究,应涵纳这方面的内容。
5、圆明园遗址的外部环境,也应划定保护范围,设定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建设控制地带和外围缓冲区。
(三)
最后,介绍一下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符合标准和颐和园的保护范围。
标准(1):北京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
标准(2):颐和园是中国造园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标准(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划定的外围缓冲区,是覆盖圆明园遗址在内的。
(来源:《圆明园学刊》第15期)作者单位: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