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综述一

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综述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综述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综述一


伍媛媛
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于2013年7月3日至7日在昆明召开。来自清宫史研究会12家会员单位——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市文物局、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恭王府管理中心、颐和园管理处、圆明园管理处、天坛公园管理处、北海公园管理处、内蒙古恪靖公主府博物馆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80余人莅会,提交论文75篇。
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到会祝贺。清宫史研究会会长朱诚如教授作了《关于清朝宫廷典制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清王朝典志与宫廷典制的内涵和异同、关于典志和宫廷典制的撰写等问题,同时介绍了国家清史编纂工程的进展状况。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就恭王府文化开发作专题报告。清宫史研究会秘书长任万平致开幕词。清宫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国荣作大会总结。
此次清宫史研讨会以清代王府文化为主题,就清代宫廷史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探讨,集中反映了清宫史学者的最新探索和研究成果。共有13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王府文化。恭王府管理中心特邀专家孔祥星的论文《清代北京王府花园考》,对有清一代北京的王府花园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述了这些王府花园的规模建制、地域分布、历史沿革等诸多问题。恭王府管理中心孙其刚的论文《奕谓在〈九思堂诗稿〉中记述的兄弟交往与情谊》,通过征引奕谓的诗文集——《九思堂诗稿》中有关奕谓与兄弟交往的记述,分别阐释了奕谓对皇兄、五兄和六兄、八弟和九弟的感恩、敬重、关爱之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谢小华的论文《恭亲王奕诉与晚清宫廷典礼述略》,以《奕诉秘档>〉为基础,结合其他档案史料阐述了恭亲王奕圻参与办理宫廷典礼的有关史实,进而分析指出奕斫参与宫廷典礼是其宫廷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从与执行皇帝意志的表现,也体现了奕诉的亲王身份和地位。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耿左车的论文《清代规模最大旳王爷园寝——怡亲王园寝考》,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园寝的特殊规制和保存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考证。沈阳故宫博物院王丽的论文《贤王祠崇祀的皇帝心膂——萨哈廉与允祥》,对位于清盛京城外贤王祠内供祀的萨哈廉和允祥这两代亲王,从其历史功绩、与君王的关系、身后之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内蒙古恪靖公主府博物馆卜英姿的论文《恪靖固伦公主养赡地解析》,通过恪靖固伦公主养赡地留存的数通石碑、相关遗址遗迹、口碑信息及档案文献的考察研究,对公主府养赡地的管理及后期使用权的转移、公主养赡地的出现对当地社会形态的影响、养赡地所立石碑与公主府发展的关系、清水河“公主府”是否赐建府第等问题一一进行辨析。(2)清宫文化教育。故宫博物院许静的论文《清代的皇子教育与经筵》,对清代皇子教育的完善发展与经筵制度逐渐衰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颐和园管理处谷媛的论文《颐和园福寿文化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独有的寿文化在颐和园这座古老园林里无处不在,且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支撑园林文化的根基,但一直以来颐和园寿文化都以单点的状态存在,既没有形成整体的面,也没有搭起立体的网络,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利用、展示、推广,该文即是对这一文化的归类、总结、提升和转化,以期通过系统的挖掘,梳理出颐和园文化的一个门类,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及生产性保护提供一个平台。(3)皇家园林建筑。承德市文物局兰晓东的论文《肃顺与肃顺府》,对晚清重臣肃顺的政绩和为人进行了考察,并对建在承德的肃顺府作了全面介绍。圆明园管理处张超的论文《圆明园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提出自从圆明园罹难以来,作为物质存在的圆明园所剩已微乎其微,园林要素基本荡然无存,现今人们只能从内务府的有关档案和皇帝的御制诗文中管中窥豹,作者重新审视了关于圆明园的诸多未解之谜和困惑之处,从更广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对圆明园加以深刻的思考。(4)帝后陵寝祭祀。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李寅的论文《清代太后当家与太后陵寝》,详细论述了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和同治皇帝的生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这三位太后的身前身后事,三位太后干预政事,左右后宫,给王朝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太后当家的浓厚印记,作者从太后陵寝的规制、用料、工艺等方面对这三位太后的独特地位及对宫廷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剖析。天坛管理处王恩铭的论文《浅谈清代皇家之藏——祭祀礼器》’通过对祭祀礼器的考辨,阐释清代祭祀礼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保护管理、宣传展示皇家天府之藏有其特殊的寓意。北海公园管理处于宁的论文《先蚕坛变迁与清代先蚕礼》,以现存北海的清代先蚕坛这个唯一保存下来的祭祀先蚕的国家级坛庙为研究对象,对自汉唐至明清先蚕坛形制规模的变迁进行梳理,同时对祭先蚕、躬桑、献茧、缫丝这四个先蚕礼祭祀程序加以评析,揭示了先蚕坛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皇帝对祭祀的重视程度及国家财力的具体表现。此次清宫史研讨会的小组讨论积极而热烈,很多学者的论文立论新颖、史料翔实、考辨深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学习交流必将对清宫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赵雄等一行9人参加此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8篇。一史馆学者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史料,以档治史,对清宫史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考证。其中:(1)李国荣《清宫瓷器档案的历史隐秘》一文,结合一史馆编纂的《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对清宫瓷器档案概略、清帝旨趣与官窑瓷器、清代官窑瓷器烧造数量、清代官窑瓷器为何大量留存民间等问题进行了阐释。(2)徐春峰《清代宗室觉罗婚丧恩赏银两初探——以宗人府档案为例》一文,针对清代满洲入关后旗人生计这一当时突出的问题,以宗室觉罗恩赏银两为切入点,依据宗人府档案等资料,对宗室觉罗婚丧恩赏银两的出现、数量变化及发放几方面分阶段加以梳理,并通过这些变化探究清王朝统治群体逐渐走向衰落及其经济逐渐崩溃的过程。(3)傅育红《清代景德镇官窑初始烧造御用瓷器考——对顺治八年一件“红本”档案的解析》一文,通过对一份顺治八年题奏本章的读解和分析研究,挖掘出清代景德镇官窑烧造御用瓷器的起始时间,并从历史背景、瓷器烧造与气候变化规律的关系、"红本”题奏的时间三个方面对清代景德镇官窑初始时间进行考证,同时依据此件档案内容记载的信息,总结了清代景德镇官窑初始烧造时与明代御器厂官窑制度的异同。(4)刘杜英《清宫妃嫔丧仪小考》一文,针对过去论及较少的清代妃嫔丧仪问题进行探讨,该文力求通过对清宫妃嫔丧仪的仪节、丧仪的承办衙门及丧仪的等级规定的剖析,理清清宫礼仪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折射出清宫妃嫔的丧仪制度也是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制度在清朝皇室的一个缩影。(5)赵郁楠《清宫中正殿念经处满文呈稿探析》一文,全面介绍了中正殿念经处满文呈稿的规制、内容与研究价值,文中指出中正殿念经处满文呈稿档案是清代文书制度演变的确切写照,更是中正殿建制沿革的真实体现,这些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中正殿内部机构的建制、中正殿名称及印信的演变、中正殿官员厨役设置、太监喇嘛构成与京城寺院念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线索和新史料。(6)伍媛媛《清前期宫廷征书活动考略》一文,依据清宫档案,对清代前期历次的宫廷征书活动进行考察,该问提出清宫藏书的不断丰富完备与清初多次大规模的征书活动是分不开的,进而从征书的缘起、概况、范围、措施、成效及影响等方面对这一规模空前、措施得力的图书征集活动进行剖析。(7)刘文华《清宫内务府来文概述》一文,是结合内务府来文档案整理工作的实践撰写的,该文从档案的数量、公文格式、内容、价值几个方面,对清代专门管理皇室宫廷事务的内务府来文档案进行详细介绍评析。另有谢小华作了大会发言。
此次清宫史研讨会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密切结合业务实践。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都是在各自岗位上所从事皇家文物、府邸园林、档案典籍、陵寝典制等工作实践中进行业务研究的成果。这些论文是代表们业务研究的学术升华,同时又将反过来促进和提升其业务工作。二是一批新人迈入清宫史学术研究的行列。各会员单位都十分注重年轻人的业务培养,这次与会的代表有许多是新人新面孔,这将使清宫史研究更加充满活力。三是清宫史研究会已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皇家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各兄弟单位之间一直互相支持,相互合作,并愿共同谱写清宫史研究和皇家文化开发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处
(转引自:《历史档案》,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