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清当皇帝-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我在大清当皇帝-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四)
[1][1] 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满洲源流”载,清皇室始祖布库里雍顺“其国定号满洲”,“南朝误名建州”。这是清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撰稿者的杜撰。清开国时期从未使用“满洲国”一称。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第298页。
[1][2] 《建州纪程图记》第22页。辽宁大学编:《清初史料丛刊》,1979年。
[1][3] 转引自黄彰健《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一文,《清史论丛》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4] 转引自黄彰健《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一文,《清史论丛》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5] 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奴儿哈赤归汉人张儒绅等赍夷文请和,自称建州国汗。”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第70页。
[1][6] 据《东夷考略·建州》,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役后,朝鲜“咨报奴酋移书声吓,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斥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意甚恣”。《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74页。
[1][7]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癸巳年九月。《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15页。
[1][8]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戊子年、辛卯年、癸巳年。《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11、313、315页。
[1][9] 《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崇德三年七月丁卯,谕西北蒙古喀尔喀部落查萨克图汗下使臣达尔汉囊苏喇嘛曰:“朕以兵讨有罪,以德抚无罪,惟行正义,故上天垂佑,将蒙古诸国悉以与朕,今蒙古国主察哈尔汗之子见在朕皆抚养。”中华书局,1985年。
[1][10] 参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04页注3、4。
[1][11] 北京图书馆藏:《后金檄万历皇帝文》说“朕虽屡获天佑,志气未骄,在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尔南朝偏护边外他国,要杀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95页。
[1][12]《后金檄万历皇帝文》述及萨尔浒之战时说“南朝又说我何敢举兵抗拒,中国发兵四十万,四路齐进,意欲剪灭除根”。《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95页;《清太宗实录》卷二,天聪元年正月:“己亥年我出师报哈达,天遂以哈达畀我,尔国乃庇护哈达,逼我释还其人民。及释还哈达人民,复为叶赫掠去,尔国则置若罔闻。尔既称为中国,宜秉公持平。”同书卷十八,天聪八年三月:“明国复无一言。明既为中国,则当秉公持平,乃他国侵我,则置若罔闻。”
[1][1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注:《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金致书明军守将:“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独据之地,乃诸申、汉人轮换居住之地也。”中华书局,1990年,第378页。
[1][14] 《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崇德三年七月丁卯。
[1][15]《后金檄万历皇帝文》,《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95页。
[1][16]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四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0页。
[1][17] 见《东夷考略·建州》,《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74页。
[1][18]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三十四,1962年。
[1][19]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壬寅,《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39页。
[1][20] 《清太宗实录》卷二,天聪元年正月。
[1][21] 参见《后金檄万历皇帝文》,《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89—296页;《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第377—378页。
[1][22] 参见《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7页。《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第443页,“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1][2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八,成公十五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297页。
[1][24]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丙寅。
[1][25] 《后汉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五。
[1][26] 《清世祖实录》卷九,顺治元年十月乙卯,中华书局,1985年。
[1][27] 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二年四月丁卯;《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1][28] 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元年七月壬子,中华书局,1980年。
[1][29] 江日昇:《台湾外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7页。
[1][30]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敕谕明珠等比例朝鲜不便允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第272页。
[1][31] 《清世祖实录》卷一〇三,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
[1][32]《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九,顺治五年七月辛卯。
[1][33]《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顺治四年六月丁丑,谕琉球国贡使:“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遣使朝贡,业有往例。”
1《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二年四月丁卯。
[1][35] 康熙《大清会典》卷一四四《理藩院三·柔远清吏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七十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36] 嘉庆《大清会典》卷四十九《理藩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37] 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四七《理藩院·朝觐》。《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38]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四〇四。《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
[1][39] 康熙《大清会典》卷一四二,《理藩院一》。
[1][40] 据乾隆《大清会典》卷七十九《理藩院·旗籍清吏司》。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1] 康熙《大清会典》卷一四四《理藩院三·柔远清吏司》。
[1][42] 乾隆《大清会典》卷七十九,《理藩院·旗籍清吏司》。
[1][43]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三,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子,中华书局,1985年。
[1][44] 《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七,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乙巳。
[1][45]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十月。
[1][46]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七,天聪十年二月丁丑条:“以阿禄喀尔喀部落初遣使来朝,赐硕雷”。
[1][47]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六,顺治六年十月壬辰。
[1][48]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九月戊戌。
[1][49] 《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五月壬寅。
[1][50] 《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一,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庚子。
[1][51]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顺治十年正月戊子。
[1][52]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顺治九年十一月甲申。
[1][53] 顺治十二年初定例: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等八札萨克,每年进贡白驼各一、白马各八,谓之九白年贡。清朝赏每札萨克银茶筒各一重三十两,银盆各一,缎各三十,青布各七十,以答之。据《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五,顺治十二年十一月辛丑。
[1][54]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顺治九年十一月“甲申条”:“谕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伊思丹津喇嘛等曰:朕曾遣使至尔处,迟至两月余,乃先令拜塔而后见尔等。”
[1][55] 《清圣祖实录》卷一〇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1][56]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一,顺治四年四月丙子。
[1][57]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顺治四年五月乙巳。
[1][58]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壬子。
[1][59]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七,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丁卯。
[1][60] 《清世祖实录》卷一〇三,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
[1][61] 《清圣祖实录》卷一三六,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壬申;卷一四六,康熙二十九年六月辛巳。
[1][62]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辛未。
[1][63]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丁亥。
[1][64]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康熙三十一年五月癸酉。
[1][65]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壬辰。
[1][66] 康熙《大清会典》卷一四四。
[1][67] 康熙《大清会典》卷一四二《理藩院一》。
[1][68] 乾隆《大清会典》卷八十《理藩院·典属清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