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汉-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
臧知非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2期
三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2004年12月出版)一书,是徐卫民长期研究成果的汇总。本书共由40余篇论文组成,其主体内容集中在秦汉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约有30篇,另有关于秦人物和文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这些论文分散看都单独成篇,合在一起则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学术整体,特别是对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集中以后,就是秦汉关中历史辉煌的复原。
纵观本书(以下简称《研究》),有如下几点值得称道。
第一,从方法上看,《研究》将考古成果、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有机结合。关中是秦汉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秦汉物质文明最为集中的地区,要了解秦汉历史自然离不开考古学方法和成果。但是,要通过考古成果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面貌,必须将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相互印证,同时要有宏观的思考能力,才能充分解读考古成果和文献所传达的历史信息。作者对此是深有体会的,无论是对秦国、秦朝和西汉的都城研究,还是对帝王陵墓、皇家苑囿的考察,都是务求文献之全、考古资料之博与精,用史学的眼光,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对秦离宫别馆、秦汉皇家和私人园林的考述、帝王陵墓的分布,等等,都是在几乎穷尽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实地踏察,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运用考古资料研究秦汉物质文明,前贤时哲曾做过大量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说,《研究》是运用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实地考察研究秦汉关中物质文明和社会发展最为成功的着作之一。
第二,从分析层面上看,《研究》是通过都城、陵寝、建筑、园林、苑囿的复原,分析秦汉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将研究停留在具体问题,如某一个宫殿、某个园林、某一项建筑技术的历史状态的描述上。如对上林苑的研究,在尽力恢复上林苑历史面貌的同时,论述了上林苑的管理和功能。在系统考察秦国都城变迁历史的同时,重点分析了都城的行政管理。通过对秦礼制建筑研究,展现了秦文化的内涵演变。通过对秦都城和汉长安城、以及六国都城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秦国历史发展和六国关系及其历史影响。通过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解释了当时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和主观能动性,等等。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叙述态度的严谨。如作者在分析秦的都城管理时,仅仅把所要表述的对象限定在咸阳的“地方行政组织及管理”上,而没有冠之以“秦国”或“秦朝”的字样,尽管所论内容可以说明秦国或者秦朝的地方行政组织和管理状况。制度一致是秦国、秦朝的政治特点,人们对用咸阳的材料说明一般情况不会提出异议。作者没有这样做,只将论证范围限定在咸阳及其周边地区,反映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第三,就具体学术认识来说,《研究》或者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或者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深化学术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比如,关于秦从开始建国到定都咸阳这一阶段都城的数量和迁移原因的考证和分析、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特点与影响、秦建筑特点与秦社会的关系、秦汉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影响机器所反映的秦汉文化的特征,等等,都有自己的见解。
《研究》从内容体系上说是一部学术专着,但从篇章结构上看,和一般的学术专着又有所不同。这是一部由形式上各自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的论文整合而成的专着,其学术性自然较一般专着更加突出。因为按照一般的专着体例,谋篇布局、章节安排要求完整,往往把那些本来用一篇论文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和观点,予以拉长,变成一章或者几章,以照顾篇章结构的完整性,为了凑足“分量”更不可避免地重复那些人所共知的内容,这在时下几乎成为时尚。许多“专着”大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而《研究》是作者十余年研究成果的结集,每一篇都是有感而发,都有自己的学术观点,按照流行的做法,作者完全可以在出版论集的同时,将其内容分解为几个专题,衍生成几部专着。作者没有这样做,只是将以往成果按照内容分成几个专题编辑在一起,以表明内容体系,至于学术观点,一仍其旧。这既使读者看到作者学术探索的历程,又保持了高度的学术性。笔者以为,无论是研究秦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还是生活史,读者都能从《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会体会到作者学术态度的严谨。
但是,由于《研究》体例的限制,或者是作者考虑的不周,本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就是缺少相应的地图。如果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在书中配上相关地图,如秦离宫别苑分布图,秦都城变迁图,咸阳、长安建筑规划对比图,秦汉关中物候图,等等,不仅可使书的内容和书的名称更加契合,而且更能为读者提供方便,更形象地展现秦汉关中的辉煌。
转载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