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甲午平壤之战

抗日战争-甲午平壤之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抗日战争-甲午平壤之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甲午平壤之战

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军队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对整个战争影响很大。本文拟就平壤战役的经过及失败原因略作论述。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明治政府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早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向中国宣战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同时,出动海军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夺取黄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军在渤海湾头上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本近海时,派陆军前进,驱逐清军出朝鲜,扶植朝鲜“独立”;(丙)若海战失败,制海权为中国海军所夺,则加强在朝鲜的防守,击退清军的进攻。(见《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但日本政府考虑到海军主力决战何时进行难以拟料,且海战即使胜利,由于气候和运输条件,若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至少须待来春冰雪融化。因此,大本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首先实施“作战大方针”的(乙)项方案。8月14日,大本营将“作战大方针”及实施(乙)项方案训令于各师团长。同时增派第五师团及第三师团一部入朝。9月1日将入朝的第五、第三两师团编成第一军,任命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军司令官,指挥朝鲜境内的攻势作战,向驻平壤清军发动进攻。
日军向平壤的进攻共分四路,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
1.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2.第五师团本队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县进攻平壤西南面;
3.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4.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清军是于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从8月4日开始陆续到达平壤的。清军进驻平壤的原意,似乎是准备与原驻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部相呼应,南北配合,夹击驻汉城一带的日军大岛混成旅团。但7月29日成欢败后,叶志超北退,此种形势已失。遂按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的方针,暂扎平壤,俟各营到齐,后路布妥,再图前进。于是清军在平壤赶修工事,择险分屯。其布防情况是:
1. 在大同门外大同江面搭浮桥一座,以通往来。江南岸构筑堡垒五处,由毅军及盛军一部防守,统归马玉昆指挥;
2.城南外廓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其南端由大同江北岸修筑长达二千米胸墙一道,墙下布雷,为南面第一道防线。由盛军及奉天练军盛字营驻守,归卫汝贵指挥;
3.城北牡丹台筑堡垒一处,牡丹台外侧沿丘陵高地自东北向西北修堡垒四处,奉军及奉天练军、江自康仁字营驻守,由左宝贵指挥;
4.内城之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所部芦榆防军驻守。
清军驻守平壤的总兵力,计步、马、炮约一万五千人,拥有野炮四门、山炮二十八门、速射炮六门。贮存足够全军一个月食用的军粮。

进攻平壤的各队日军于9月12日至14日陆续到达平壤附近,15日凌晨向平壤发起总攻。战斗从午前零时开始至翌日凌晨结束。其形势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自15日凌晨至午后二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1.大同江南岸战场:
15日午前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分左、中、右三路向大同江南岸守垒清军发起进攻。守垒清军立即进行自卫还击,大同江北岸清军大炮也隔江遥击,炮火极为猛烈。据日方记载:“敌人似亦早有准备,激烈应战不遗余力,硝烟蔽天,炮声震地”<%《日清战争实纪》,《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236、237。%>。日军进攻部队暴露在垒前开阔地面,毫无掩蔽,伤亡惨重。日军督队官下令“宁死勿退”<%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驱赶士兵,拚死冲击。士兵被迫冒死向大道两傍左、右翼堡垒发起冲锋。守卫在大同江渡口桥头堡及江北各垒清军,互相配合,猛烈夹击日军。日军“死伤甚多,如第十一联队第一中队将校悉数战死或负伤,第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第二、第四中队,其士官亦皆战死”<%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清军见状,从垒内冲出,发起反击。日军立现“踌蹰之色”<%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逡巡后退。日军司令官挥刀督战,不准士兵后退,两军展开白刃格斗。在双方步兵进行鏖战的同时,两军炮兵也展开激烈的炮战。对射不久,日军“炮兵中队山本大尉以下二十四名被杀伤”<%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章,页113。%>。同时,清军派出增援部队,补充了弹药,士气大振,火力愈强。而日军自午前零时由宿营地出发,战斗已逾半日,早餐未进,饮水全无,士兵饥疲不堪,弹药亦将用尽。尤其“中央队战线弹药全部用尽,且将校多数伤亡”<%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章,页138。%>,已无力再战。至午后一时,大岛义昌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日军全部狼狈退离战场。这次进攻,日军混成第九旅团“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章,页172。%>。
2.城北牡丹台、玄武门战场:
这一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参加进攻的日军为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最多。午前四时许,朔宁支队向玄武门外东北方牡丹台外侧清军的两处堡垒发起进攻;元山支队于同时向牡丹台外侧西北方清军两处堡垒发起攻击。守垒清军进行顽强抵抗。六时二十分左右,“彼我之枪炮声最为炽盛,硝烟与朝雾相混,几乎咫尺莫辨”<%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章,页128。%>。奉军总统左宝贵“自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死伤无数,仍猛进”<%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元山支队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西北方最外一垒猛轰,堡垒被毁,清军被迫于六时五十分退走。不久,第二垒也在日军攻击下弃守。七时十五分元山支队占领了牡丹台西北方外二垒后,直趋牡丹台下。
在元山支队进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垒时,朔宁支队也向东北二堡垒发起攻击。敌将立见尚文首先派两个中队步兵向最东北方堡垒冲击。清军凭垒据守,战至七时半左右,清军放弃堡垒。这样,余下的牡丹台东北另一个堡垒,处于孤立无援地位。日军的“山炮榴霰弹频频在垒上爆炸”<%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但清军“仍坚阵应战”<%《日清战争实纪》,《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236、237。%>,“抵抗颇强”<%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一直战斗到八时才撤出堡垒。至此,从外侧掩护牡丹台、玄武门的清军四处堡垒,全部落于日军之手。日军元山、朔宁两个支队合兵一处,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抄牡丹台,对牡丹台守军实行“三面合击”。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据全城形胜”<%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牡丹台失守全城遭受威胁。日军早已注目于此,因此集中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企图一举夺占。日军占领外围堡垒后,立即用排炮向牡丹台据点集中轰击,掩护步兵进攻。清军在左宝贵指挥下,凭险拒守,“以全力持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用速射炮向进攻之敌步兵猛烈还击。日军伤亡甚重,“战斗颇为困难”<%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为支援步兵冲锋,日军炮兵“专注我牡丹台垒排轰”<%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牡丹台外城连中三发榴霰弹,堡垒胸墙被毁,速射炮也被击坏,士兵死伤甚重。日军乘势发起冲锋,蚁附而上,牡丹台终于陷落。
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知势已瓦解,志必死”<%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乃衣御赐衣冠,登陴督战”,“往来睥睨指挥”<%赵恭寅,《沈阳县志》,卷九,人物,页3。%>。营官杨某挽宝贵下城避,宝贵击以掌。并亲燃大炮向敌军轰击。部下感奋,拚死抗御。正酣战中,忽一炮弹飞来,将我炮击毁,“铁穿宝贵胁下,宝贵裹创督战”<%赵恭寅,《沈阳县志》,卷九,人物,页3。%>。不久又一弹飞至,宝贵中弹扑地。“将士趋视之,已中□矣”<%易顺鼎:《盾墨拾余》,《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09、110。%>。“时犹能言,下城始殒”<%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
日军占领牡丹台堡垒后,立即列炮于垒上,向玄武门轰击。不久,玄武门城楼被击毁,仅余四柱,兀然耸立城头,清军火力顿衰。日军乘势派一小队士兵潜奔城下,由玄武门旁侧用绳梯猱升而上,守军惊散。日军夺占玄武门,向城内推进,遭到城内清军的□击。日军不知虚实,未敢遽入,退守玄武门。
3.城西南战场:
进攻这一线的日军为野津道贯率领的第五师团本队。该部于七时到达平壤西南之山川洞,立即列炮于丘陵上向清军射击。并出动步兵向清军堡垒冲锋,但未能得手。清军派出马队进行反击,也被日军击退。由于这一线清军堡垒多而坚固,日军山炮无力摧毁。至中午时,两军实际上处于休战状态。
综观这一阶段基本形势是: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昆所部毅军击退了敌军进攻,并获胜利;西南战场,胜负未分;只有城北战场各垒被攻陷,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尚未入城,战事犹有可为。
自午后二时至16日凌晨为平壤保卫战的第二阶段:
牡丹台、玄武门的失守和左宝贵的牺牲,使总统平壤各军的叶志超骇惧万分。他不与众将商议决定弃城逃走。下令在大同江岸及西南门一线的马玉昆、卫汝贵部迅速撤军,乘雨夜弃城北逃。但日军早已料及清军可能逃跑,派兵在义州、甑山大道要隘预先埋伏,进行袭击。
当夜九时许,清军果由七星门、静海门蜂拥而出,争由义州大道向北溃退。行至埋伏圈内,被日军“枪炮排轰,我溃兵回旋不得出,以避弹故,团集愈紧,死亡愈众,哀号之声,惨不可闻。”<%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仅城西箕子陵下二、三百米之间,清军“人马尸积如山,道路为之埋没,溪流为之染红。尸体堆积最密集之处,在五十米内,伏尸一百二十具,毙马三十头,相互枕藉”<%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在甑山大道亦被截击死伤达数百名。总计清军在溃退时因遭伏击和人马自相践踏而死者近二千人,被俘五百余人。至于军火、弹药、粮食及其他各种物资损失不计其数。叶志超等率残部落荒狂奔五百里,渡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平壤保卫战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结束。

平壤保卫战中,守城清军与进攻日军的兵力相差无几,装备亦无大差异,基本上是旗鼓相当。但清军为什么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呢?其主要原因是:
1.清朝陆军腐朽窳败,在素质上不如日军,尤其是军队纪律败坏和将领指挥无能。
守卫平壤的清军中,仅左宝贵所部奉军和马玉昆毅军比较好。丰升阿的军队由于脆弱,不能打仗,群众“笑其不禁磕碰,戏称为‘鸭蛋兵’”<%易顺鼎:《盾墨拾余》,《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09、110。%>。卫汝贵所部盛军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是驻平壤四大军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是纪律最坏,训练最差的一支。这支军队“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清军入朝之初,朝鲜广大群众夹道欢迎,争献茶浆,馈遗不绝。但盛军所至,毁器皿,夺财物。驻扎平壤时,“占据民房,奸淫抢掠,无所不至”<%《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9月16日,“该军哗溃,……卫汝贵先逃,其溃军亦即纷然鸟散,器械军装全行撇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这样腐朽的军队怎么能够不打败仗!
守卫平壤的清军将领,虽然有象左宝贵那样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勇士,但许多人都是卑怯无能,贪生怕死之徒。他们平日克扣粮饷,贪污自肥。各级将领对士兵层层盘剥,“饷银颁自粮台,而粮台克扣焉;领自主帅,而主帅克扣焉;交于营官,又无不依次克扣焉;……兵勇每口每日仅老米斤余,钱三十文,但能养命,不能果腹;人人伤心解体,积忿成仇”<%《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盛军统领卫汝贵是向李鸿章之子李经迈馈赠银三万两贿赂被委为总统的,是李鸿章的亲信。其为人“□怯无能,性情卑鄙”。平时“克扣兵饷,士卒离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此次驻兵平壤,恣意冶游”<%《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并“私运饷银八万两回籍,以致军心溃散,临阵先逃”<%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77。%>。叶志超在成欢战败后,饰败为胜,虚报战功。清政府不明真象,委任他为驻平壤各军总统,消息传出,“一军皆惊”。他庸劣无能,不孚众望,又无保卫平壤决心,对平壤战守漫无布置。极力宣扬“平壤城卑而粮少,又难转运,无水,万守不住”<%《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9月11日向清政府谎报“现五大军止存军粮数日”,他自己“心力交瘁,病又日重,饮食亦不能进”<%《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作为日后逃跑借口。14日,平壤被包围,叶志超召众将会议,准备弃城逃走,被左宝贵制止。这样的统帅怎么能够领兵打胜仗?
实事上平壤城垣高厚,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内粮食足够全军一月之食,武器弹药也不缺乏。且“铭军十五营,依克唐阿九营,已过鸭绿江”来援<%易顺鼎:《盾墨拾余》,《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09、110。%>。如果时志超等能认真凭险布防,固守待援,日军长途跋涉,军士饥疲,疫病甚多,运输困难,弹药粮食均感不足,是不会轻而易举地攻陷平壤的。即使失守,如果不是毫无准备地慌乱溃逃,也不会伤亡得那么惨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平壤之败,不败于战,而败于主帅叶志超的怯懦溃逃。
2.平壤之败也是李鸿章消极避战方针造成的恶果。
清军入朝后,在攻守问题上,光绪皇帝与李鸿章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早在8月2日清军到达平壤前,光绪皇帝就通过军机处电谕李鸿章,迅速令各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李鸿章却反对南下,主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8月16日,光绪帝再次要李鸿章“电饰各统将,筹商妥协,迅速进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18日,李鸿章复电,认为:“目前只能坚扎平壤,扼据形胜”,若南下进攻,必须“添足三万人,步步稳慎,乃可图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光绪帝于接电当天再谕李鸿章说:“闻倭兵有北赴平壤之信,若株守以待,未免坐失事机。仍着饰令各军相机进取,力挫凶锋”<%《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22日再电李鸿章说:“平壤前敌各军,到者计及万余。倭人闻我进兵,亦屡有派兵北赴平壤之信。自应迅图进剿,先发制人。况各军到彼休息己有旬余,后路未到之兵亦应陆续全到,若迁延不进,坐失事机,致彼汉城之守亦固,各处险隘布置益周,剿办更为棘手。着李鸿章电饬各军统将,克期进发,直指汉城”<%《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9月4日当得知日军已由汉城北上进攻平壤时,光绪帝再一次电催李鸿章,“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敌人之攻,而于敌之分兵修道,听其来往自由,不思半济而击之术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但是尽管光绪皇帝“严旨屡加”,李鸿章却借口兵力不足,拒不受命。
在清军抵达平壤时,日军除大岛混成旅团外,其余部队正在由日赴朝途中,尚未到达朝鲜。8月9日,第五师团才开始由釜山向汉城进发。由于道路险阻,气候酷热,给养困难,加以沿途遭受东学党人的袭击,行军非常迟缓。直到8月22日才先后到达汉城。清军入朝后,兵力优于在朝日军,如能主动进攻,长驱南下,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配合下,予混成旅团以相当打击不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坐失了有利战机。
本来,当日军分路进攻平壤时,由于兵力分散,每路日军兵力较单。清军如果利用敌军分路进攻之机,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选择薄弱环节,打击敌军一路,以取得局部胜利,也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时朝鲜朝野上下,愤于日军的无端侵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反抗,阻挠日军进攻平壤。如日方记载:“所有地方之韩人见我军则回避逃匿”,被强征来的朝鲜夫役,“皆怀畏怖,不肯服役,强使服役则中途逃窜,比比皆是。因此,我北进各队及元山支队,其行进途中备尝给养缺乏之苦。师团本队除粗米饭外,副食毫无,仅以一匙之盐,供数日之食”<%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元山支队更加困难,“米粮告绝,仅食粟稗”,后来竟不得不以萝卜充饥<%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由于“粮食缺乏,以致师团长也无米饭可食,仅食黄粟充饥”<%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
朝鲜人民除以逃避服役方式进行斗争外,还以武装袭击,对付日军。由釜山登陆“日本陆兵一千由釜山前赴汉城,被朝鲜人半途攻退,日兵死者二百余,仍折回釜山”<%《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进攻平壤的日军派骑兵到瑞兴、平山一带进行侦察搜索,遭到朝鲜人民的袭击。相反,清军在朝作战却受到朝鲜人民的欢迎和支持。清军一入朝鲜境内,朝鲜人民“欢呼夹道,时为盛暑,争献茶浆饷我军士”<%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到达平壤时,“朝鲜难民、义团等箪食壶浆,馈遗不绝”<%《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三五○)、(一九○四)、(一七六四)、(三○八一)、(一七六三)、(一七六四)、(一五九四)、(一五八五)、(一四○二)、(一四○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四二)、(一五九三)、(一四九六)。%>,“所至供给,呼应云动”。在汉城一带的“朝鲜君臣民庶制于倭人兵力,望我军捷音有若望岁,其王京自大院君以下,时密输倭人消息于我,日盼我军进趋汉城”<%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9—23.%>。8月10日,清军曾渡大同江到达中和附近,准备南进。这时,据日方记载:“大院君事大心热中沸腾,任其爱孙李□□为壮卫营大将,掌握军权。阳对日本大鸟公使表示非常诚恳,而另一面却阴与中国结托,策划奸黠隐谋,与在平壤清军暗通,表里相援,企图擒捉日本公使”<%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三,页120、101、130、131、143、134、107、134、100.%>。“并和东学党相呼应,企图驱逐我兵”<%伊藤博文:《秘书类篡》,《中日战争》丛刊,第七册,页39。%>。这种形势对清军十分有利。如果清军主动出击,有可能在朝鲜人民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进攻敌军的胜利。但由于清军采取“株守以待”的方针和消极防御的办法。不仅坐失有利战机,反被敌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关于清军应主动出击这一点,连日本的军事评论家也认为:9月4日,清廷“谕令叶志超,谓应乘敌之不意,击退由南方前进之日军。叶依此训令,欲自七日起,以约八千弱之兵成三纵队,南进而向黄州,扼止以约三千之兵北进而由元山来之日军,惜叶变更此策,诸队行进一、二日后,即空归于平壤。此计划果能成功否,不能断定。但若实施之,则使当时分离日军之行动龃龉,不能在同一时期现出于平壤城下,因是至少可缓平壤陷落之期。当时日军包围攻击运动,殊为危险,若清军正当行动。拒止一方,向他方举首力转取攻势,则可得逐次各个击破之机会。然清将不能取如斯果敢之策及其军队缺乏移动性,遂唯见其实施之端绪,未见遂行。其南下邀击之顿挫,实清军之不幸也”<%誉田甚八:《日清战争讲授录 附录》,页21—22。%>。
清政府派遣四大军入朝本拟与驻牙山清军相呼应,实行南北应援,夹攻汉城日军。但成欢既败,叶志超北退,此种形势已失。此后清军又未能抓住战机,趁日本新军未集,迅速进攻汉城;而当日军分路包围平壤时,又未能主动出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致成坐困局面。平壤至义州及义州至安东间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辎重给养,运输困难。平壤西侧大同江口及朝鲜海面为日海军所控制,海路运输被截断。平壤东北元山又被日军占据,左右翼均受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坐困被围,是十分不利的。为清军计,在失掉对敌军各个击破的战机之后,于敌军合围之前,应主动由平壤后撤,退守义州鸭绿江一线,据险以守。如此既能缩短战线,又可以逸待劳。以隔鸭绿江之后方九连城、安东为依托,争取初战的胜利;不胜则可主动后撤。不致如平壤之四面被围,退路被截断而遭受重大伤亡。
清军平壤保卫战的失败,清军不仅伤亡损失惨重,对心理上的影响也很大。“平壤左宝贵阵亡,援奉诸军率胆慑”<%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中日战争》丛刊,第一册,页157。%>。人心沮丧,士气低落。李鸿章在平壤溃败后,虽上奏朝廷,承认自己“调度无方,应请旨严加议处”,清政府给予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薄惩,希望他“力图振作”,“以赎前愆”。但李鸿章却既不悔悟,更未振作,反以平壤失败为借口,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的错误方针。相反,日本政府由于平壤战役取得意料之外的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张野心,立即着手组织进一步扩大侵略活动。9月16日,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17日,日军先遣队由平壤出发北上,开始发动新进攻,把侵略战火烧向鸭绿江边。
(资料来源:《辽宁大学学报》1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