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将军-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

盛京将军-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盛京将军-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


晚清之际,面对外国列强的咄咄进攻和国内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清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期摆脱危机,长治久安。在这股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清满族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清朝陪都盛京今沈阳 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由于盛京的政治与军事体制皆为陪都之制,迥异于其他地区,因此,了解和研究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一清末陪都首先进行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并为军事改革准备了条件。
陪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为一种政治制度。清朝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划全国为十八行省和若干特别行政区。清统治者把盛京作为“留都”初称“留都”,其后沿用汉制主要称“陪都” ,采用“盛京特别行政区”制度。设置了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地两制”的旗八旗 、民分治制度。另一方面,仿前代陪都制度,特别是明代两京制,在盛京设五部及内务府等。
清朝政府实行的陪都制度,建于清初,鼎盛于康雍乾时期,衰落于晚清。到了晚清,一方面,陪都已经失去了其特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移民所带来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外国列强所带来的强大军事压力等客观现实的变化,使原有的体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特别是旗、民分治的二元体制,在行政管理上无法适应旗、民日渐混融的客观事实,在军事上八旗制度已无法与清代的军事近代化相融洽。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开营口为商埠,打开了辽宁地区的门户。到了20 世纪初期,日俄帝国主义,更是加紧对东北的掠夺。严重的形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对辽宁地区的行政建制加以改革,废除旗民分治的管理制度,代之以一元化的民政统治手段,加强对辽宁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在实行行省制度之前,清政府首先裁撤了盛京五部。盛京五部的设立是清仿明南京陪都之制,为“隆重陪都”而设。其实际意义原本较弱,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因“事权不专”、“百弊丛生”,遂由兼管五部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裁撤。原管事务,分别划归盛京地方官管理。
在初步整理行政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清朝制定了《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和《官职章程》,颁布了新的建置法令及新的官制。规定:裁撤设立了260 余年的盛京奉天 将军,建行省,设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成立省咨议局和府州县等。“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增设奉天巡抚,以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唐绍仪为奉天巡抚。”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一 卷四十九,辽海出版社2003 年影印本,第一○七七页 原将军所属八旗副都统衙门均被裁撤,所有旗民均归奉天行省统辖。
对辽宁地区的行政建置进行了彻底改革。
清末对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改革,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宣告末代陪都名存实亡。据现有资料看,中国古代自商朝始,陪都之制即已存在,并绵延不断,形成陪都现象丁海斌、时义着《清代陪都盛京研究?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13 页 。但历史发展到清末,在近代化改革的浪潮中,古代的陪都之制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清末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改革,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合理反映,从此,末代陪都名存实亡。虽然盛京的陪都名义还在,但那只能局限于日见萧条的盛京皇宫和它的管理部门———盛京内务府
第二,它促进了全国行政体制的统一。清朝在整体上实行行省制,但盛京因陪都之制而与众不同。虽然陪都的设立有其历史背景,但它客观上造成了全国行政管理的不统一。清末辽宁行政建置的改革在这一地区解决了全国行政建置统一的问题。
第三,清末辽宁行政建置的改革对本地区具有诸多实际意义:它对于消除旗民隔阂,对于辽宁地区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改变当时经济的萧条状况,增强军事实力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它为军事改革提供了行政基础。我们很难想象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下改革前,盛京将军、盛京兵部等都有管理军事的职责 ,军事改革会顺利进行。
二清朝陪都盛京,因为是开国的根据地,是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陪都,为保证根据地的安全和突出陪都地位,军事机构的设置和兵力数量的配置皆不同于其他地区。盛京驻防是整个清朝军事体系中的重点之一。然而,20 世纪初期,盛京地区沿用了二百多年的八旗驻防体系,面对外国列强的洋枪洋炮,显得软弱无力,中国军队溃不成军,几乎丧失了保卫盛京的能力。同时,盛京原有的军事体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自身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改变盛京地区的军事策略,进行军事改革。
首先进行的是军队改革。早在同治、光绪之际,清政府即在东北增设练军,但经中日甲午之战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之战, 几乎全部崩溃。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刚刚到任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兼管盛京兵部 重新挑练马步40 营,名曰奉军。另编新安军4 营,盛军2 营,总计46 营,分驻各地。此外,还请调一批关内兵。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 十二月丁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议设东三省练兵处”。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一 卷四十九,辽海出版社2003 年影印本,第一○八一页 之后,徐世昌整顿全东北练军,将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营一律改编为五路巡防队,同时奏请调进关内陆军第三镇及第一、第二镇混成近3 万官兵,驻守奉天、吉林等地。并按全国各地建立新军的部署, 筹建陆军新军。宣统三年1911 年 ,奉天建成第二十镇,到此彻底取代了相沿约300 年的八旗兵。
其次,在整军建军的同时,盛京创办了新式军事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 六月丙寅,盛京将军廷杰等奏整顿军警,创设警务学堂,期于逐渐推广”。《清实录五九?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四六,中华书局1987 年影印本,第二五六页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五月丁未,“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就练兵公所改设宪兵学堂,酌拟定试办章程八条,设立讲武堂,缮具暂行章程三十六条”。
《清实录五九?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九二,中华书局1987 年影印本,第八二六页 新式军事学校的建立,为清廷培养了新式的军事人才,也为盛京地区的军事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宣统元年1909 年 “, 三月丙子,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东三省宪兵学堂头班毕业二百余名,拟编为四队分派各处,俟二班毕业,拟编成三营分驻边要各地,以维军纪而便纠察”。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一 卷五十,辽海出版社2003 年影印本,第一○九○页第三,建立巡警保安机构及制度。当时清统治者认为,东西洋各国无不注重警政,受西学思潮的影响,清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巡警的建设。“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奉天省城初设巡警总局,同时新民府亦创办巡警,是为奉天警政之始。”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辽海出版社2003 年影印本,第三三二二页 此后,盛京地区的各乡镇也纷纷建立起巡警制度,并逐渐推广开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 十二月庚申,盛京将军赵尔巽奏筹办奉省乡镇巡警,以地方本有之款酌充饷项,照此推广,以期全省一致”。《清实录五九·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五三,中华书局1987 年影印本,第三三六页除了巡警的设立,清末盛京地区还建立了保安公会,也是为了保障地方安全。宣统三年1911 年 “, 九月戊子,谕电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据电报称,日前,创设保安公会,情势汹汹,幸标统聂汝清等仗义执言,竟挽狂澜,本会现已成立,秩序尚无骚动”。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一 卷五十,辽海出版社2003 年影印本,第一○九八页“又谕电寄赵尔巽,两电均悉,本省成立保安大会专以保安地方,尊重人道,为主办理。”同上以上就是清末盛京地区军事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关于这一改革,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任何一项改革,不论是开创之举、振兴之举,还是挽救之举,都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动机。清末陪都盛京军事改革有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全国背景和社会意义。从甲午之战到庚子之变,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来有的震撼,由此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另—方面,外国的武力攻击最终摧毁了传统的民族心理防线,沉重地打击了人们的传统意识,由此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
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以军事为主线,防卫型近代化是中国唯一合理的选择,先是引进坚船利炮,继而编练近代化的新军,清廷“师夷之长技”的军事举措愈益激进,近代军事变革浪潮冲破了千年古老王国的停滞状态。
东北地区的近代化军事改革相对较晚些,全国编练新军始于甲午年1894 年 。但在辛亥革命前,东北地区赶上了全国的步伐,并在新军中培养了一批革命力量。
第二,这次军事改革,革除了原盛京军事制度的种种弊端。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不断激化,盛京旧有军事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官员腐化盛京地区驻防将领从本地拔补者,比关内各省要多,而且不像内地那样仅限于协领以下的官员。驻防将领多出本地,必然导致亲故相连,友朋相结,纲纪废坏。
驻防官员素质之差和本地人任本地官员造成的官员庇护交相影响之风,使盛京等处官场风气甚坏,历代皇帝都因此而痛责之。康熙曾对即将任盛京刑部侍郎的邪赫说:“闻盛京地方嘱托之事甚多,尔到任后须奉公而行。”《清实录五·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四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年版,第六○六页 雍正时亦谓“盛京人员,习气浇薄,营谋钻刺,朋比侵盗,甚是无耻,屡加教戒,终不悛改”。《清实录七·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年版,第八二六页2.“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清初制定了旗饷政策,吃粮当兵成为旗人的主要出路,而断绝了他们其他的谋生手段,寄生生活腐化了旗人,而清政府有限的财政又无法负担日趋繁衍的旗人生计。该问题最早现于京师, 然后波及内地各省驻防。
“八旗生计”问题动摇了八旗制之根基。而盛京因陪都所在,除京师外,盛京“八旗生计”问题显得较为严重。
3.“国语骑射”政策的破产“国语骑射”曾是满族统治者维护全国最高统治权的一项政策。内地驻防兵丁处于汉人包围之中,受其影响同化“, 国语骑射”衰落得较早。盛京地区系满族故地,加之“封禁”政策的保护,故衰落较晚,但仍不可避免。嘉庆年间,每年行围时,盛京兵丁雇人用枪击杀,士兵骑射技艺不如从前。同时,官兵的满语水平也急剧下降,书写履历时逐渐不再使用满文。而盛京地区编练新军,彻底宣告了清“国语骑射”最后一个堡垒的瓦解。
到清朝灭亡之时,盛京军政改革只进行了短短几年,实际上并没有为清朝对盛京的统治发挥多大的作用。虽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但毕竟采取了补救措施。
因此说,清末盛京军政改革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这次改革的影响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后。
资料来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