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
——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首发)
王恩田
山东省博物馆
《说文》:“蔡,艸也。从草,祭声。”或认为古文字中尚未发现“蔡”,只有“祭”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1]。
“蔡”字见于甲骨文(图一)戬寿堂33.9着录。系残辞。王国维摹而未释[2]。唐兰初释“以字形观之,而一足有毛,其本义殆指胫毛。《说文》以为鬽之籀文,亦其假借义也”。1977年改释为蔡[3]。严一萍亦释为“蔡”[4]。
西周春秋金文中此字有如下字形(图三)。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孙诒让《契文举例》释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吴大澂、方濬益释尨、庬,郭沫若同意释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谓假为祟,差、蔡、杀、窜、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古音相近。高鸿缙释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谓像艸乱形。上述诸说与字形不合,马叙伦释械,谓“其字从大而械其足”[5],其分析字形是对的。但械为群母之部,而蔡为穿母祭部,两者读音并不相近。难以通假。容庚据魏三体石经古文作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释为蔡字[6]。
按,唐兰、严一萍释甲骨文中的蔡字和容庚释金文中的蔡字,都是正确的。但都没能对蔡字字形加以分析论证。愚意以为蔡是桁的借字,《玉篇》:“桁,又胡冈切,大械也。”《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拘罪人曰桁械,穿木加足曰械,大械曰桁。”显然,桁,械同物而异名,都是加在足上的木质刑具。所不同的是桁要比械大些。桁为阳部,蔡为祭部,阳、祭通转,音近借为国名“蔡”。
智龛认为魏三体石经古文“蔡”作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是金文蔡字的变体,是正确的。但认为三件蔡戈(图四)中经过讹变的“蔡”字为“正体”,反而认为西周春秋金文中的字初文是蔡的“简化字”,从而绘出蔡字“简化的行迹”图(图五)[7],显然是本末倒置。何琳仪、黄德宽赞同其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而释“蔡”为“衰”,当然也不可信[8]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明确了蔡是加在足上的木质刑具“桁”的借字,则《甲骨文编》附录上788页如下的这个字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图二)也应是可识的。此字见于卜辞“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归于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粹》1568)。郭沫若释为“疾”。其实应是以刑具桁为意符,以矢为声符的“桎”的形声字。矢,审母、脂部。桎,端母,质部。端,审均舌音。脂与质阴入对转。《说文》:“桎,足械也。”《左传·庄公三十年》:“则执而梏之。”注:“足曰桎,手曰梏。”显然桁与桎同物而异名,都是加在足上的木质刑具。上引卜辞中的桎,人名或族名。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地名。
《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杜预注:“蔡,放也。”《史记》《周本纪》和《管蔡世家》作“放蔡叔”。按:蔡无放意。今释桁为蔡的本字,“蔡蔡叔”前面蔡的本字“桁”用作动词,应解为“拘罪人”,流放是其引申义。不可迳释蔡为放。
甲骨文-王恩田:释甲骨文中的刑具“桁”与“桎”——兼释蔡与蔡国始封地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集解:杜预曰:管,在荥阳京县东北)。封叔度于蔡(集解:《世本》曰:居上蔡)。二人相纣子武庚,治殷遗民”。所谓“相纣子武庚”其实就是史籍中所说的“监殷”。按,叔鲜所封的管在今郑州,无异辞。管距安阳殷都约400里,而据《世本》蔡的始封地在上蔡,上蔡在郑州南约400里,北距安阳殷都约800里,从“监殷”的角度而言,似乎不太符合情理。其实蔡从祭得声,音近借为祭。古代祭地有三,一是邢、凡、茅、胙、祭的祭国,在今郑州东北15里。二是郑祭仲的封地,地在今河南中牟县的祭亭。三是卫地,地在今河北长垣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陈留郡、长垣县有祭城,《一统志》故城今大名府长垣县东北),以郑州东北古祭国为是。祭与郑州的管城东西呈犄角之势,距安阳里程与管地相若,以便与管叔度共同“监殷”。因此,蔡的初封地不在上蔡,而应是距郑州东北15里的祭。
[1]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卷1.25,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
[2] 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艺术丛编》,上海仓圣明智大学石印本一册,1917年5月。
[3] 唐兰《殷墟文字记》40~43、122页,中华书局,1981年。
[4] 严一萍《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208页,艺文印书馆,1980年。
[5] 周法高《金文诂林》卷一0069,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4年。
[6] 容庚《金文编》36~37页,中华书局,1985年7月。
[7] 智龛《蔡公子戈》,《文物》1964年7期。
[8] 何琳仪、黄德宽《释“蔡”》,《东南文化》199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