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古印辨义(十一则)
(首发)
任海林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244号汉印[1]: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244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汉)
原释为“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当隶定爲“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或“从”,而不应径直隶定
为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形与印文体势稍隔,且以简隶繁,有违定例。《集韵·用韵》曰:“从,《说文》‘随行也’,或作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燕丹子》卷上曰:“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灵棋经》灵圣经卷上曰:“昔未如意,今得从志。”由此可见,此印或当读为“从志”,与《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所录290号印“牛成志”之名相合[2](原释为“牛越”,鄙人改释为“牛成志”,请参下文)。
二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272号汉印[3]: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272 □彊之印(汉)
首字原缺释。按当释为“吴”。今说其形,要者如下:其一,字之上部,当爲口形,其上画殆藉笔于外廓耳,此事不必深疑;其二,字之下部,两股足分明可见,其一稍残,爲蚀痕所侵,此事亦不必疑之;其三,稍稍可疑者,乃在字之中体。中横两笔,略有殊异,因残蚀而连属其左,且中脊短小,未能上通。同书463号印所见吴字,其中脊似无,又似移置于体右,与上揭“吴”字甚有同然之趣: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463 吴禄(汉)
综上可知,此字所可置疑者乃中体之两横耳。较之通行之体,此处多出一笔,遂致纷纷。考诸印书,又觉此事亦不足爲质。《汉印文字汇编》着录一“虞”字[4],足资比较: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此字虎头之下、“吴”旁之中亦有两横。其稍异者,两横之间,距而不连,且中脊上达,了无隔碍。可见,二字大体非有殊异,其有所变化者,亦是常例,当不必爲之怏怏。今暂定此字爲“吴”,以就正于大方同好。
三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341号印: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341苏恽私印(汉)
原释爲“苏恽私印”。按释“恽”非,当改释爲“腪”。《汉印文字徵》所见取名为“恽”者颇多,如“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恽”“王恽”“庄恽”“费恽”“朱恽”等[5],而此印所释之字实非“恽”字。“恽”从心旁,而此字从肉旁,故以释“腪”为宜。“腪”字常用于医书之中,未见有用爲人名者。汉人命名与此相若者,有名为“肤”、“胆”、“胃”、“膺”、“胠”、“腹”、“臂” [6]、“脱”、“臞”、“肿”、“腊” [7]、“胲”[8] 、“腞”、“脩”、“隋”、“朐”[9] “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者[10]。此外,鄂君启节铭文中有“大攻(工)尹脽”;《春秋左氏传》中有薳颇;前汉有齐王刘肥;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所见亦复不少,如朝阳侯要、北平侯预、汝阴侯颇、厌次侯类、深泽侯头、舞阳侯须、新阳侯臣、宁陵侯吕臣、衍侯盱、锺离眛、汁方侯齿、德侯龁、安丘侯指、陆梁侯冄、汾阳侯胡、南宫侯耳、墨侯黑、贳侯赤、开封侯青、离侯弱、汾阳侯彊等。凡此之属,多类体貌。《集韵·隐韵》曰:“腪,腪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贳肥也。”腪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叠韵,其义犹显。“腪”字殆即取义于此。
四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445号汉印[11]: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445杨当时(汉)
原释爲“杨当时”。按释“杨”非,当改释为“汤”。与同书103、435、436、443、444、446号印相较,即可知其非是。此事易见,故不详论。
五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450号汉印[12]: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450王固之印(汉)
原释爲“王固之印”。按释“固”非,当改释爲“居”。《汉印文字徵》中虽有名爲“王固”、“乐固”、“曹固”、“丁固”者[13],然究非此印之属。若是“固”字,则其上画不当上扬,更不当与“王”之底画连属,而应直行其道,达于印廓,从而形成藉笔之势。然而此字并未直行其道,藉笔于外廓,而是折而上行与“王”字底画连属,则其欲藉“王”字底画而成其形者一睹便知。《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着录一方编号为134的古印[14],其中“居”字与此印颇为形近,可资比较: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134安居
《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中国古代封泥》则收录了一枚“居室丞印”封泥[15],其“居”字则比上揭两印更为简省: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居室丞印
此字既释爲“居”,则印文乃一名爲“王居”之人。《汉印文字徵》中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居”“郑居”[16],皆与“王居”同名。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元鼎三年,居坐为太常有罪,国除。”[17]北平侯亦名居。此外,以居字入名者亦复不少,如“张安居”、“顿安居”、“刘兴居”、“刘定居”、“刘延居”“张广居”等[18]。名“居”者如此之多,可知“居”乃当时之美号。
六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481号汉印: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481日利千刀(汉)
原释爲“日利千刀”。按释“刀”非,当改释为“万”。“日利千刀”甚为不辞。同书237、239、241、479号印中皆有“千万”,而此字与彼构形稍异: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237庆千万 239程千万 241田千万 479徐日千万
意者,此字或为刻工笔误所致,然亦有可能特意为之。
七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着录的491号汉印[19]: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欬(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491 □少孺(汉)
原首字缺释。按此字乃姓字,疑为“斦”之合文,读为“质”。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斦,按此字当读为质,即椹櫍之櫍,质从之得声。”古有质国,《集韵·质韵》曰:“质,国名。”汉有质姓,《汉书·货殖传》曰:“质氏以洒削而鼎食。”所以此字当隶定为“斦”,读为质,于印文中为姓,盖以国为氏也。此印主人,姓质,名欬,字少孺。古有屠欬、郭欬[20],可知欬为古人常名也。
八
《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151号印: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151郭充闾
原释为“郭京闾”。按释“京”非,当改释为“充”。“充”与“京”构形相差悬远,本不易相混。同书224号“燕充国”印之“充”字与此相同,可资参校: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224燕充国
揆诸文献,“充闾”亦是古人之成辞。《世说新语·溺惑》贾公闾下注曰:“充别传曰:‘充父逵晚有子,故名曰充,字公闾,言后必有充闾之异。’”《晋书·贾充列传》曰:“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此即“充闾”之来源。《说文·儿部》曰:“充,长也,高也。”《淮南子·精神训》曰:“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高诱注曰:“充,实也。”此即孟子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义。逵也儒师,传经授道。顾及家门,遂名其嗣。郁烈之芳,凝命于名。后世取贾逵之成辞,寄光大之美意,故有“郭充闾”一印。则此印必在贾充公闾之后矣。
九
《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着录的290号私印[21]: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290 牛越
原释为“牛越”。按释“越”非,所谓“越”,实为“成志”二字之误释。其一,“越”字右上从“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细细辨之,则知此字于“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下原有“丁”形,整理者在作考释之时忽略了“丁”形,所以将其误认作“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东武侯下曰:“入汉为越将军。”集解引徐广曰:“一作‘城’。”[22]同表任侯下曰:“六年,侯张越。”索隐曰:“任侯张(成)[戉]。《汉表》作张越。”[23]由此可证,在古籍传流过程中,“戉”、“成”颇易相混。若所说不误,则此字当为“成”。其二,“越”字左下从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而非从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形近,颇易致误。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与同书343号印“悁”字所从相同,俱是心旁。由此可知,此字当释为“志”。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343 阙中悁
“成志”,作为成辞,古已有之。《国语·晋语二》曰:“杀身以成志,仁也。”今将此印改释为“牛成志”,当爲不诬。
十
《鸭雄缘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着录了一方古印: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元□之印
其中一字未识。此字上部为“莫”,下部当爲于外廓藉笔之后所形成的“口”。《说文·言部》曰:“谟,谋议也。从言,莫声。……謩,古文謩从口。”于古文字中,言、口不分,故谟亦作謩。《说文》古文作,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张迁碑》作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故疑印中不识之字即“謩”字。《诗·大雅》曰:“秩秩大猷,圣人谟之。”“元謩之”,盖取义于大雅。
十一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着录的273号印[24]: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全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原释为“全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按释“全玉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非,当改释为“金玉堂”。
《古玺彙编》着录的4742、4910、4810、4806、4700号古玺中的“金”字与此印首字形同或形近,其他如0073、0077、0067、3133、4072、2332号印中从“金”之字与此印首字亦形同或形近。因而此印首字可能是“金”字。《史记》中有金日磾,《汉书》中有金安上。此皆金氏之显着者。
整理者所隶定的“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字,当改释为“堂”。《古玺彙编》着录的0123、3549、5421、5422号古玺中皆有“堂”字,其构形与此字大体相同: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
0123 3549 5421 5422
此字下部所从为“土”,罗先生已经认出,故能定其为“堂”字。 此外,《古玺彙编》着录的0625、2259、932、3124号等古玺所从土旁,皆可用以参校。而东汉元和四年洗中的“堂”字(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当爲上揭玺印的变体。汉代从土之字与上揭玺印所从之土相同或相类者,犹以武威医简中的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和史晨碑中的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为最,可见汉时犹用此形。此后,土旁益趋简易,从而固化为
海林-任海林:古印辨义(十一则)形,其中多数保存于金石之中,如新嘉量、张迁碑、流沙简、光和斛、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曹全碑、史晨碑、鲜于璜碑、郑固碑、景北海碑、孟孝琚碑、魏王墓残碑、熹平石经、晋傅家甎等等[25]。
[1]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1991年6月,第60页。
[2] 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编,《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第51页。
[3]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1991年6月,第61页。
[4] 美术屋发行,广雅社经销,《汉印文字汇编》,第586页。
[5]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十·十六,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6]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四·十二,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7]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四·十三,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8]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四·十三,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9]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四·十四,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10]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四·十五,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11]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1991年6月,第90页。
[12]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1991年6月,第91页。
[13]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六·十五,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14] 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编,《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第25页。
[15] 孙慰祖着,《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中国古代封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徵》八·十七,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17] 司马迁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927页。
[18] 司马迁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2005年6月。
[19]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1991年6月,第99页。
[20] 吴振武,《阳文秦印辑录》,王人聪编《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87页。
[21] 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编,《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第51页。
[22] 司马迁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第906页。
[23] 司马迁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第919页。
[24] 赖非主编,《山东新出土古玺印》,齐鲁书社1998年2月,第121页。
[25] 徐中舒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