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郑板桥的诗格·书风·画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郑板桥-郑板桥的诗格·书风·画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郑板桥的诗格·书风·画品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一、郑板桥的诗格
郑板桥虽然到四十岁才中得举人,四十四岁才考中进士。但不容置疑的是他非常有才华,他所擅长的不在八股文,而是写诗作词。他写的诗词文采卓然,自然流畅,没有矫饰造作的习气,多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田园风光,尤其是七律颇有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诗味。风格即人,如陆游一样,他的诗歌焕发出高洁的人格魅力,是其关心民生疾苦、正直的反映。
郑板桥的诗歌(包括词、对联)的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去山东做官之前、山东做官期间、山东罢官后回到扬州卖书卖画三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诗歌反映了不同的人格内涵。早期诗歌,如《沁园春?恨》中写道: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一反“温柔敦厚”、“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儒家诗教传统,以直露的方式,大喊、大叫、大骂的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真切的爱与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一枝一叶都关系着民生疾苦,从诗中可以看出他这位百姓的父母官那心系人民的忧思情怀,郑板桥是有着深刻的民本思想的。可正是这样一位以廉正爱民出名的官员,却因为其耿介、狂放不羁的品格惹怒上司,被罗织以开仓放赈账目不清的“贪污”罪名免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是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临行前作的画,借竹抒发了他那与前贤看齐,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同流合污而宁愿弃官为民,淡泊名利,自食其力,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另外那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三两枝坚挺瘦劲的竹子,挺然屹立于石缝中,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决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其他诗歌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体来讲,前人以“真气、真意、真趣”评价郑板桥的诗歌品格是有道理的,尚“真”是他诗格和人格的鲜明特点。
二、郑板桥的书风
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对于古代名家书帖他一一临摹为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练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境界。但是时人对他的字却并不怎么欣赏,在书法圈中也只落得个“抄书匠”的名声,郑板桥非常着急,怎样才能更进一层呢?难道真是没有习书法的天赋?但过了许久他也没找到提高的法子,只能是比以前练得更加勤奋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正坐在外面乘凉,他忍不住又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一时不太习惯,嗔怪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而写别人的体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这么一打,没想到却打出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大家。这一打提醒了郑板桥,字是人写的,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应该是各有各的字体呀,本来就应该有所不一样嘛,何必强求自己追随他人呢?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这一打激活了郑板桥的创新意识,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特别是融入了作画的方法以写字,终于形成了奇正相谐、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着名书画家。
三、郑板桥的画品
世人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兰花画的好,却不知他画的梅花也是一绝,为何存世的郑板桥的梅花画作少呢?这里还有个关涉他崇高的画品的故事。那是郑板桥还在苏州时,常画竹子、兰花,有时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因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头有一家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的吕子敬。吕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靠买画梅花养家糊口。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当有人求郑板桥画幅梅花时,他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走吧,我领你找吕先生求画去!”还经常当着众人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有一天他决定迁移到扬州去。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他送行。画友相别,当然得送丹青哟。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只见他展纸挥笔,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主干。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好一幅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的梅花呀。简直把吕子敬看呆了,愣了半天才嗫嚅说道:“郑兄有如此画梅神技,奈何不早早教我?”郑板桥平静地说:“吕兄过誉了,你我两种画风,我如画梅,必有人喜,那时吕兄画酬就会少收许多。”吕子敬感激说:“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能为朋友想得如此周全,此等画品更值得我们欣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600.html
以上是关于郑板桥-郑板桥的诗格·书风·画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