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遇春-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

杨遇春-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杨遇春-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当地“回民”(维吾尔族)得以休养生息。然而,至嘉庆时,清政府派驻新疆地区的部分官吏贪婪腐败的本性恶性发展。他们与当地维吾尔族官吏(伯克)狼狈为奸,“敛派回户,日增月甚”,土产、毡裘、金玉、缎布等赋外之赋,均由章京、伯克分肥,而仅以十分之二奉献办事大臣,致使回民和其他少数民族怨声载道,回民反抗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早已将势力伸入西亚地区的英国殖民者,别有用心地在浩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国培养了一批外逃的和卓后裔,利用他们与清政府相对抗。张格尔即是其中之一。
张格尔是乾隆年间维吾尔族统治者大和卓布拉呢敦之孙。布拉呢敦被诛后,其子萨木克逃至浩罕,生有三子,次子即张格尔。张格尔野心勃勃,梦想在南疆恢复和卓家族的统治。
嘉庆二十五年(1820)秋,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参赞大臣斌静的荒淫贪暴和残酷压迫极为不满之机,率数百名叛军潜入南疆,勾结维吾尔族上层人士,向清军发起进攻,失败后逃往浩罕。道光四年(1824)秋、五年夏,张格尔屡以小股袭扰近边,而清军屡捕不获。
道光六年(1826)六月,张格尔纠集500余人,由开齐山路闯入新疆,进至距喀什噶尔(今喀什)数十里的阿尔图什(今阿图什),以祭祀祖墓为名,煽动当地民众反清。新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立即派兵进讨,消灭叛军400余人。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又于七月底至八月中旬,纠集叛军数万人进攻并占领了和阗(今和田)和英吉沙尔(今英吉沙)二城,接着全力进攻喀什噶尔城。守军虽英勇作战,顽强抵抗,终因援绝力竭,兵败城破,庆祥自缢身亡。不久,叶尔羌(今莎车)也落入敌手。张格尔在连克数城后得意忘形,竟在喀什噶尔建国称王,随即在南疆实行极其野蛮的统治。
道光六年八月,道光帝得知张格尔叛军攻占和阗、英吉沙尔,并围攻喀什噶尔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布谕令,要求当前“总以严守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辟展)为要,阿克苏尤为适中扼要地方,更应加意固守”。道光皇帝部署平叛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在军事上,道光帝迅速任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与陕甘总督杨遇春统领万余大军,前赴新疆筹办剿捕事宜。他要求长龄、杨遇春等人,“务期厚集兵力,一鼓扫除,以彰天讨”,“勇往之中,寓慎重之意”,“不可冒昧轻进,致堕贼人奸计”。清廷还制定了奖惩和严守军纪的条例,以充分调动清军将士平叛的积极性。
第二,在政治上,惩办贪横不法官员,将民愤极大的驻疆大臣定罪;向回城居民宣示恩威,实行严格的区别对待政策:对“甘心助逆”抗拒清军者决不宽贷,而对“被胁附合之众”,只要能投诚乞命,皆可予以宽贷,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叛乱者。
第三,在后勤供应上,派办理粮饷颇有经验的大臣恒敬驻哈密,以保证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的供应。
此时张格尔叛军正向清军的主要集结地阿克苏挺进,并到达距阿克苏仅80里的浑巴什河,后又进至距阿克苏仅40里之地。在这形势危急之际,清军在杨遇春等人的直接指挥下,对叛军两面夹击,击毙和俘虏叛军1千余人,“大河以北,已就肃清”。
正当清军在阿克苏一带接连获胜的时候,道光帝于十月得知喀什噶尔城失守。他立即颁发谕令,提出“以密速进取喀什噶尔为急”,分奇兵断敌归路,以主力由英吉沙尔等处前进,“两路会合夹攻”。当时各路清军已会师阿克苏,长龄、杨遇春、武隆阿等人遵照道光帝的旨意,立即派陕西提督杨芳率部向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进军,杨芳挥军分两路突袭该地,迅速将3000余名叛军全部消灭。此战的胜利,既沉重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宣布了张格尔夺取南疆东四城、进而占领全疆迷梦的破灭,同时又使清军打通了西进的道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平叛的信心。
道光七年(1827)二月六日,集结于阿克苏的清军主力开始向喀什噶尔大举进军。张格尔闻讯,急忙在洋阿尔巴特(今伽师东)纠集叛军2万人,临时筑起一道防线。二十三日晨,长龄与杨遇春、杨芳、武隆阿督率官兵,分路向叛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收复了洋阿尔巴特。二十五日,清军又围攻张格尔重点设防的沙布都尔庄(今伽师西)。战斗开始时,清军步兵冒险从正面越过水障强攻,叛军恃险施放枪炮,并用马队进行反冲击。清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和叛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先后歼敌万余人。之后,乘胜追至距喀什噶尔城80里处。二十九日,清军进至浑河北岸,距城仅10余里。张格尔不甘束手待毙,令叛军倾巢而出,背城阻水而阵,绵亘20余里,以作最后一搏。清军选死士乘夜袭扰敌营,使其疲惫。当夜大风,飞沙障目。长龄接受了杨遇春的建议,立即以索伦马队千余骑绕趋下游佯渡,牵制叛军主力,由杨遇春亲率主力乘昏暗在上游抢渡。果然叛军因遭突袭,阵脚顿时大乱,纷纷溃逃。三月初一日拂晓,清军全部顺利渡河,并乘势进抵喀什噶尔城下,随即发动猛烈进攻。城内叛军既缺乏杀伤力大的火炮,又没有统一指挥,数万人乱作一团。清军迅速攻占了喀什噶尔城,生俘叛军4千余人。狡猾的张格尔在城破之前已先逃遁,欲归附浩罕,被拒绝入境,只得流窜于布鲁特人(今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处所,伺机卷土重来。
清军收复喀什噶尔之后,即兵分三路:长龄留驻喀什噶尔,杨遇春率军向英吉沙尔、叶尔羌进剿,杨芳率兵进攻和阗。杨遇春兵行迅捷,于三月初五攻克英吉沙尔,10天后又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叶尔羌城。不久,杨芳所率清军于毗拉满(今和田西)击败叛军5千人,乘势克和阗。至此,南疆西四城全部收复。
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妄图卷土重来。道光七年末,他获悉大部分清兵已在杨遇春的率领下撤回内地,便重新拼凑了一支500余人的叛乱队伍,欲乘清军除夕不备之机偷袭喀什噶尔。长龄得知消息,立即令杨芳带兵连夜前去搜剿。杨芳分兵三路追击,终于在喀尔铁盖山(今喀拉铁克山)追上叛军。经激烈战斗,叛军全部被歼,张格尔被生擒。至此,张格尔叛乱被彻底粉碎,清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道光八年(1828)五月,张格尔被解送京师,道光帝亲临午门受俘,并颁发谕旨,历数张格尔的种种罪行。不久,道光帝又在圆明园廓然大公殿廷讯张格尔,随后将其处决。
张格尔叛乱,同外国侵略势力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就不断派遣特务冒充商人潜入新疆地区,收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情报,进行罪恶的间谍活动,企图蚕食新疆,进而向中国内地扩张其侵略势力。外国殖民者为了在新疆寻找可靠的代理人,就把目光瞄准了始终梦想在新疆恢复和卓家族统治的代表人物张格尔。正如着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所说:“在这次叛乱中,张格尔军队就是在英国援助下组织和装备的,军队的教官是由英国人担任的,且在张格尔的身边,经常有五名英国特务和他形影不离,支配着张格尔的一切行动。”张格尔事件“是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进行的民族分裂的叛乱”。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及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李尚英,男,1942年生,辽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编审。主要着作有《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954.html

以上是关于杨遇春-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