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前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前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前言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毗邻而居,边境地区的居民受经济利益驱使,常常越入对方境内采参、打猎、伐木,或者潜相交易,由此产生一系列边务问题。朝鲜人越入鸭绿江、图们江以北中国境内,不但开始的时间早,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由清初频繁越境采参,到晚清光绪年间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越垦浪潮,构成中朝两国越境交涉的主要内容。两国在长期的越境交涉过程中,形成一套处理方式和处罚原则。
中国人越入鸭绿江、图们江以北朝鲜境内相对晚一些。1644年清朝举族入关,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变成人烟稀少的无人区,在江北活动的中国人很少,越入朝鲜境内的更少,只有少数采参、打猎者因粮尽迷路越入朝鲜境内。康熙中后期随着关内流民闯关东和采参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内地采猎者出现在中朝边境地区。雍乾年间在鸭绿江上出现偷采船首尾相接、溯江而上的局面,给一江之隔的朝鲜造成边扰,朝鲜不断要求严禁越境者。清朝出于怀柔朝鲜边疆,严厉惩处违禁越江者,地方官受到相应处罚。清朝在鸭绿江一带实行的封禁政策,除了与保护人参、貂皮等山场经济利益有关外,还与怀柔与安定朝鲜边疆有关,逐渐形成两国共禁体系,一直维持到清朝准备解禁开发的同治年间。
众所周知,东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儒教文化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它是基于农耕社会的、和平共存的秩序。清代中朝关系,同样是儒教礼仪秩序下的事大字小的关系。这一关系最初建立时(1636年丙子之役)表现为弱国朝鲜屈服于强国清朝的军事力量,被迫缔结君臣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一旦结成,便定格为小国朝鲜向大国清朝保持事大礼仪,大国清朝对小国朝鲜施以怀柔与保护。清代中朝两国的一系列边务交涉,都是在这一框架体系内展开的,离开这一框架体系去谈两国的边务问题,就会产生偏颇,离历史的客观实际愈走愈远。
清朝对朝鲜采取怀柔政策,那么朝鲜理应竭诚事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清王朝(后金)两次征兵朝鲜所造成的民族仇恨心理和朝鲜士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朝鲜对清朝充满敌意和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康熙年间清朝历次查界遭到朝鲜的阻挠,康熙五十一年(1712)长白山定界时朝鲜极力争取原属女真故地的天池以南地区,在鸭绿江、图们江以北欲建立缓冲之地等,均与防清意识有关。
本书以清朝与朝鲜的越境及查界、定界交涉为中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朝鲜人越境问题及其交涉,二,康熙年间中朝查界交涉与长白山定界,三,中国人越境问题及边务交涉;四,鸭绿江流域中朝两国共禁体系崩溃的历史过程;五,同治年间朝鲜人大规模越垦浪潮的内外因。时间范围从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时期到晚清同治年间,即17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本书力求综合运用中朝双方史料。朝鲜对清朝交涉文书的汇成集《同文汇考》既包括敕书、清朝礼部咨文,也包括朝鲜表、咨、奏文,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国家外交行动背后的政策实质,本书还参考了中朝两国官方年代纪史料,如《清实录》、《康熙起居注》、《朝鲜王朝实录》、《备边司誊录》、《承政院日记》等。边务问题的研究涉及历史地理学知识,故本书参考了中朝两国的地理志和地图,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皇舆一览图》、《平安道邑志》、《咸镜道邑志》、《大东舆地图》、《青邱图》、《海东地图》等,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资料来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香港亚洲出版社200年7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978.html
以上是关于清朝-《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前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