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孙-陈岱孙先生的家学渊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陈岱孙-陈岱孙先生的家学渊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岱孙先生的家学渊源
陈岱孙先生(1900--1997)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我国当代大师级学者。先生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7年受聘担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清华学校改建为清华大学后,历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直至1997年逝世,享年97岁。先生与20世纪同龄,在漫长的一生中,学而不厌,治学严谨,视野开阔,贯通中西;诲人不倦,桃李满园,树蕙滋兰,成就者众,且人格高尚,刚直不阿。而这一切当与先生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
在福建省福州市所辖南台岛,有地名曰“螺洲”。其南有螺江,烟波浩瀚;隔江有虎山,巍峨苍翠。明洪武年间,有姓陈名广者看好此处风水,挈妇将雏自新宁县(今长乐县)鹤上村迁来,遂家焉。经200余年生息繁衍,竟成皇皇巨族。尤值得称道者,自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族人陈淮考中进士,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凡360年间,“螺江陈氏”后裔中进士者竟有二十一人,科甲之盛列福州之首。不仅科甲鼎盛,且世代簪缨,不乏朝廷重臣。其中最为福州桑梓称道者当属陈若霖。
据《清史稿·陈若霖传》,若霖“字宗觐,福建闽县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束鹿县民王洪中为人聚殴,讼不得直,自经死。若霖鞫得其实,被议叙。秩满当外用,仍留部。数从大臣赴各省谳狱,以宽恕称。嘉庆十三年,出为四川盐茶道,擢山东按察使。调广东,署布政使,以佐总督百龄平海盗,赐花翎。调湖北,复调四川,就迁布政使。二十年,擢云南巡抚。水尾土州目黄金珠结内地奸民,杀副州目李文政,掠其家,鞫实,置于法。历广东、河南、浙江巡抚。
浙省南北新关科罚无度,限以半正额为止,恤商而课裕。修萧山新庙堤,建盘头以御潮。次年,新林塘圮,亲往勘,疏言:“新林塘旧为险工,今距海日远,塘以外为灶地,外复为牧地,中有马塘,足为新林屏蔽,宜补筑以遏潮汐。疏通灶地各沟洫,引入牧地之莫家等湾以排泄之,即以灶地之土培护新林堤基。西筑横塘以御江水。责令灶牧各户及萧山、山阴、会稽三县,分别修筑。”又奏修会稽、上虞等县塘堤,并如议行。二十四年,擢湖广总督。湖南凤凰等地屯丁额多为官占,失业者众,悉清釐发还征租。官入苗寨多婪索,或冒名诈财,严禁之。又以屯地硗瘠租额重,为奏减苗租二万余石,免逋赋七万余石,苗民感之。
道光二年,调四川。中江覃万典、犍为道士萧来修等假神惑众,捕诛首犯,不坐株连。九姓长官司不谙吏治,奏请考试,狱讼别由泸州及州判兼理。四年,召授工部尚书,调刑部,兼管顺天府尹事。文安县地形如釜底,自道光初堤防冲决,积水不能耕种,议请急行修筑。七年,命勘湖北京山黄家陵堤工,疏言:“下游灾民籥请修治溃堤,上游居民谓口门下游乃襄河故道,复请废之。河流经行二百馀年,舍此不由,而别寻二百年以前故道,其说殊谬。潜江、天门、汉川俱属下游,而天门、汉川尤当冲要,何忍委之巨浸?惟有开通江流,堵合口门,因势利导。胡家湾沙洲当下游之冲,以四十馀丈之地束全江之水,下壅上溃,理有必然。今洲已冲溃,乘势挑濬新滩,展宽水道,使江流无冲突之患,然后增筑京山、锺祥口门堤坝,再于溃口筑石坝二,以护堤攻沙,庶可经久。”报可。十二年,乞休归,卒于途,赐恤。
由此可见,若霖词林起家,历巡抚、总督,膺封疆大吏之选;累官至刑部尚书,为卿贰之任,朝廷股肱。尤以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为人所称道。据民间传说,在任内曾判处一“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极。后人据此编演《陈若霖斩皇子》剧目,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弘正气、治贪渎,确是陈若霖毕生追求之所在。当年林则徐便尊陈若霖为楷模,以陈若霖之“门下士”自称。
若霖后人中,人才辈出,科甲不断。至同治、光绪年间,蟾宫折桂者便有十人。后成为末代皇帝溥仪师傅的陈宝琛(1848—1935),便是若霖曾孙。宝琛之父陈承裘,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祖父陈景亮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考中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其胞弟陈宝瑨、陈宝璐同榜考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进士。因此,“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成为“螺江陈氏”家族之殊荣。真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
不仅如此,在陈宝琛堂兄弟子侄中,亦多有得“进士”、“举人”功名者。光绪十六年,除宝瑨、宝璐“双进士”外,宝琛堂侄陈懋鼎亦举进士,光绪二年(1876年),又有陈琇莹、陈翥、陈懋侯等三人中同榜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陈瑜、陈希贤等二人同榜进士。陈氏家族最后一位进士,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科之陈柏侯。
据《词林辑略》卷四,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为若霖曾孙,考中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并为毓庆宫皇帝授读,恩赐紫禁城骑马。宝琛任职翰林时,以直言敢谏,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廷朝野称道。曾有“庚辰午门案”直犯“天颜”,但最终促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谕”以取信于民的壮举。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遣崇厚出使俄国。崇厚卖国求荣,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痛陈国家万不可失主权,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以后,又提出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福建巡抚应移驻台湾等,皆属远见卓识之举。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旋受命钦差会办南洋大臣,曾力荐唐炯、徐延旭“堪往军事”,唐、徐战败,遂以“荐人失察”之过,降五级调用,闲居福州。其间出任鳌峰书院山长,又创办东文学堂,亲任学堂监督,作养大批优秀人才。其后,宝琛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赴南洋各埠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修建铁路之先河。溥仪登基,改元宣统,宝琛被起用,为皇帝侍读。三年三迁,任太傅,极被恩宠。时至民国,宝琛以受皇恩之隆,流连于“故宫”小朝廷,但爱国之情不减。他极力反对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谏之曰:“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也”;“不可轻信郑孝胥欺罔之言”。声泪俱下,言语之间不禁老泪纵横。溥仪却认为陈宝琛虽“忠心可嘉”,但“迂腐不堪”,于是擅自出走。宝琛复以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险被日本关东军囚禁,“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1935年病逝于北平。生前曾纂修《德宗本纪》、《德宗实录》;并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等着述行世。
陈宝琛之后的“螺江陈氏”族人,亦人才辈出,有投笔从戎者;有研究学问者。在“螺江陈氏宗祠”里,陈列着当代陈氏着名人物的巨幅照片,中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专家陈体诚、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彪、物理学家陈萀等,皆一时之选,人中俊彦。当然,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亦列于其中。真可谓群星灿烂、日月交辉。
宝琛嫡孙陈矩孙,颇值得一书。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矩孙一名陈絜,1933年考取燕京大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地下党燕大支部书记、北平西区区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书记、北平市委秘书。后任外交部部长的黄华曾回忆道:“(他)在同辈同学中,经验丰富、注意政策和策略,水平高人一筹。”1940年,他考取燕大研究生,曾任司徒雷登校长秘书。太平洋战争爆发,他避过日军围捕,回福州与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取得联系,负责省委社会部工作,策划和推动省银行总行和香港分行起义,迎接解放。解放后,陈矩孙在福建师大任教,1986年病逝。矩孙生前热爱家乡,曾指导乡人撰写《螺洲摭读》一书,以报桑梓之情。
陈岱孙先生,乃陈宝璐嫡孙,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1920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在美六年间,连获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因成绩优异,曾荣获美国大学生的最高奖——金钥匙奖。他二十二岁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整整四年间闭门苦读,攻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答辩在研究院是众人关注之大事,考官分别是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学等领域的权威学者,答辩无预先可准备的范围,一入考场便是四个小时不得间断,直至结束。据先生本人回忆,当时“紧张得汗顺着脊梁往下流”。答辩完毕,如果这四位考官无言而去,则是“明年再来”,而此时却是依次与岱孙先生握手祝贺。作为全班最年幼的学生,答辩一次通过,成为当时美谈。之后,先生告别美国,取道欧洲,在英国、法国复游学半年。1927年回到祖国。自此七十年如一日,矢志于教书育人,成为经济学界泰斗,足令后学晚辈高山仰止。
先生虽长年客居他乡,始终心系家园故里,尤关注宗族子弟之成长。当得知螺洲陈宝瑨玄孙陈郁,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福建省一等奖考取北京大学时,先生欢欣鼓舞,高兴万分。遂将曾侄孙接到“燕园”住所,并亲予教诲。后陈郁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求学,先生当年万里游学的场景在陈氏后裔中得以重现。
在科举时期,螺江陈氏有过诸多翰林、进士和举人;在当今时代,陈家仍人才辈出,当与家族文风余脉所关甚巨。此时此刻,我们流连于坐落在螺洲店前村的“螺江陈氏宗祠”,可见金碧焕彩,古色古香。而“宗祠”大门上“南元”、“馆元”、“进士”之横匾,加之左宗棠、李鸿章等名人所题匾额、楹联,无不见证着昔日的辉煌,历史的沧桑。宗祠中,一座“横墙”上隶书横匾曰“百代羹”,更是内涵隽永,意味深长。“羹”者,美食也。螺江陈氏之所以历数百年而家运不衰,人才济济,皆仰于教育之力,皆体现家学渊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岱孙先生以翰林后裔、世家余脉,承数百年之文运,启新千年之灵光,诚为我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之典型范例,实令我等钦羡仰慕者也。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中华文史网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30.html
以上是关于陈岱孙-陈岱孙先生的家学渊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