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
秦汉简牍“质日”考
肖从礼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
[摘要]罗振玉在《流沙坠简》中将敦煌汉简中的曆表类简文称之为“ 曆谱”的说法并不準确。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牍可知,这类曆表类简应该称作“曆日 ”、“质日”或“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从悬泉汉简记载可知,“曆日”一词至少在西汉中期已经出现,指朝廷颁行全国的曆日正朔。“曆日”在秦汉简牍中又自题篇名作“质日”或 “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二者与先秦典籍中的“致日”为异字同义,其本义指以土圭测日影,以求夏至和冬至之时。秦汉简牍中的“质日”类曆日属于实用曆本,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查阅当年具体月日干支;二是作为人们行事宜忌的指南;三是用于记事。
[关键字]秦汉简牍 曆日 质日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
二十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在甘肃敦煌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发现大量以军事屯戍文书为主的汉简。这其中有一部份属于曆表类的残简。罗振玉和王国维在《流沙坠简》一书中最先将这类残简称为“曆谱”,计有“元康三年曆谱”、“神爵三年曆谱”、“五凤元年八月曆谱”、“永光五年曆谱”、“永元六年曆谱”等。[1]这类简文被称作“曆谱”的说法一直为学界所遵从。如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亦将汉敦煌、居延地区所出十八种曆表类简牍称之为“曆谱”,并归纳出这些曆表的五种形制。 [2]近世以来秦汉墓葬中亦出土了不少曆表类的简牍材料,由于没有发现这些断简残册的篇题简,故整理者一般也将其称作“曆谱”。如周家台秦墓所出《秦始皇三十四年曆谱》 [3]、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元光元年曆谱》[4]、尹湾汉墓出土的《元延元年曆谱》和《元延三年五月曆谱》[5]等。
传世文献中习见“曆谱”一词,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计有天文、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书籍,其中“曆谱”类所列书籍有:《黄帝五家曆》、《颛顼曆》、《颛顼五星曆》、《日月宿曆》、《夏殷周鲁曆》、《天曆大曆》、《汉元殷周谍曆》、《耿昌月行帛图》、《耿昌月行度》、《传周五星行度》、《律历数法》、《自古五星宿纪》、《太岁谋日晷》、《帝王诸侯世谱》、《古来帝王年谱》、《日晷书》、《许商算术》、《杜忠算术》等十八家,计六百零六卷。[6]罗振玉将曆表类残简命之为“曆谱”大概即本于班固的说法。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对罗王关于 “曆谱”的说法提出质疑,如邓文宽先生根据东汉时期的《周礼》郑玄注和王充《论衡》及唐宋敦煌文献等相关记载,认为包括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和秦汉墓葬出土的曆本应该统一称做“曆日”,即实用曆本。[7]随即李零先生根据银雀山汉简和张家山汉简的记载,认为这类曆表(礼按,即邓文宽先生所谓的“曆本”)应按照简文自书题名称作“质日”或“视日”。[8]
根据近年来新出秦汉简牍,可以看到,邓、李二先生的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不揣谫陋,对邓、李二家说法略作申论。邓文宽先生所举的“曆日”一词记载最早的例子是东汉时期,李零先生认为这些例子偏晚,并不能证明秦及西汉时期的实际情况。其实,“曆日”一词至少在西汉昭帝时期就已出现。如悬泉汉简记载:
御史守属太原王凤,元凤元年九月己巳,假一封传信,行曆日诏书。亡传信。外二百七十九。《悬泉》Ⅰ 0112④:1[9]
此简为传信副本,简文大意是说御史大夫奉诏颁行曆日,御史属官王凤持传奉命到地方官府颁行曆日正朔,由于王凤丢失了传信,故官府对传信的丢失情况进行了登记,以便追查传信下落。“外二百七十九”是御史大夫所发传信的编号。元凤”是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元凤元年” 是西元前80年。《汉书·昭帝纪》载:“八月,改始元为元凤。”[10]“九月已巳”,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凤元年九月己巳朔,知御史大夫发出颁行曆日诏书的时间是九月初一日。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各王朝在年终之月均要颁行来年的曆日正朔。如《吕氏春秋》载:季秋之月“为来岁受朔日。”高诱注云:“来岁,明年也。秦以十月为正,故于是月受明年曆日也。”[11]此“季秋之月”即是九月。西汉初期沿袭秦《颛顼曆》,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故亦当在九月颁行来岁曆日正朔。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採用太初曆,以春正月为岁首,冬十二月为岁尾。据简文推测,西汉政府改曆之后,仍采秦及汉初在季秋九月颁行来岁曆日正朔之制。如上引悬泉汉简所记即是在元凤元年九月初一日颁行来年曆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由于是年八月改始元年号为元凤,故朝廷有必要重新颁行以元凤元年为名的曆日,这样,简文所记的“曆日”就不是来岁元凤二年的曆日,而是元凤元年的曆日。这仅是一种推测,因为按常理,既然是八月改元,那么就应该是在改元之月,即八月颁行曆日。综合考虑,此处的曆日是指来岁的曆日正朔更有可能。悬泉汉简记载表明,至少在西汉昭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曆日”一词。结合高诱注《吕氏春秋》可以知道,“曆日”就是朝廷所颁之曆。可见,邓文宽先生认为“曆日”是秦汉时期曆表的固有名称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此外,秦汉时期曆表除可称作“曆日”外,还可以称作“质日”。我们从出土的秦汉简牍发现有自书篇名的曆表简牍可以知道,曆表的自书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年号+某年”,如尹湾汉墓出土的《元延二年日记》简册,第74号简自书篇题“·元延二年” [12];敦煌汉简《永光五年曆谱》,简1560号正面自书题名“永光五年” [13]。一种是“某年+专名”。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历表自书名“七年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张家山汉墓M136出土的曆表,自书名“七年质日”;岳麓秦简中有“□七年质日”、“卅四年质日”、“卅五年私质日”[14];周家台秦墓曆表册简80的背面自题名“卅六年日” [15]。
附图一: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20]中 “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字的释读问题。
附图二: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21],《银雀山汉简释文》释作“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22],刘乐贤先生释作“视”[23]。本文认为,从简影来看,该字右边从“见”无疑,左边之形隶作“曆”或“示”与简影并不合,释作“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较为契合。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字书无见。该字左边之“帀”,《说文·帀部》:“帀,周也。”《广雅·释诂二》:“帀,遍也。”《淮南子·诠言》:“以数杂之寿。”高诱注:“杂,帀也。从子至亥为一帀。”庄逵吉云,《太平御览》引“杂”作“帀”,其注曰:“帀,犹至也。” [24]曆日以二至(夏至和冬至)来确定一年之始终,古人又以天干配地支纪年。高诱所谓“从子至亥”即有一年之周回之意。帀,古音属精母盍部。金文“帀”多用作“师”,师,古音属心母脂部,与厎、致、质三字古音相近可通。又据张家山汉墓M136简报称,“七年质日”简册的文字内容为曆谱,该书以干支编排日曆,形式及排列方式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历谱相似,自书简名《七年质日》,考订年代为汉文帝前元七年[25] 。据此亦可推断,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自书“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日”与张家山汉墓M136所出自书名“质日”为异名同义,其本义皆指测定冬、夏二至时日之义。
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秦汉简牍“质日”类曆表应该是曆日,属于实用曆本。这类实用曆本皆本于朝廷颁行的诏定曆日。各级官府或个人在抄录时根据各自的需要而进行了形制上的调整。从已出土的秦汉简牍曆日材料来看,其形制主要有六种:(一)编册横读式;(二)编册直读式;(三)穿系横读式;(四)单板直读式;(五)数板直读式;(六)单板环读式。 [26]从“质日”类的秦汉简牍记载可知,诸如每月朔日、月大小、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三伏等,这些曆日的基本内容一般会照录。这些曆表简牍册书,不管有无篇名或自书不同篇名,它们的三项基本功能主要是供人们查找时日、作为出行宜忌指南或案头记事之用。下麵分述之。
(一)查阅当年具体月日干支。如尹湾汉墓出土的元延元年曆谱[27]和甘肃肩水金关遗址所出五凤三年曆谱[28]。
附图四: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元延元年曆谱》,《尹湾汉墓简牍》页127)
这两种单板环读式的曆谱,都是在一块木牍的正面,将六十甲子环围成一个长方形,在甲子下面书上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三伏(初伏、中伏、后伏)等。其中在木牍的上下方按一定规则书上正月到十二月(含闰月),月下书该月的朔日大小。这样,在一面木牍之上浓缩了全年的曆日,极便于查阅,这种构思显得甚是巧妙。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仅记载当年月朔、月大小,八节,伏、腊等,使用时需另备一份六十甲子表,属于一种简化了的曆表。如敦煌所出永光五年曆谱。该曆谱正背面书,正面书正月至八月,背面书九月至十二月。
附图五: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敦煌汉简》279页,图版壹肆壹)
《永光五年曆谱》释文:
永光五年 正月乙已朔大 二月乙亥朔小二日丙子春分 三月甲辰朔大十九日壬辰立夏 四月申戌朔大(以上为简A面第一栏) 五月甲辰朔小四日丁未夏至 六月癸酉朔大八日庚辰初伏十八日庚寅中伏廿一日癸已 立秋 七月癸卯朔小八日庚戌后伏 八月壬申朔大八日己卯秋分(以上为简A面第二栏)][九月壬寅朔小廿三日甲子立冬 □高五尺 十月辛未朔大 十一月辛丑朔小十日庚戌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十七日丙戌腊廿七日丙申立春己亥晦(《敦煌》1560A/B)
(二)供人们查阅出行办事宜忌之用。如敦煌所出永元六年曆谱[29],除记载月朔、月大小,大寒等节气外,在月日干支之下还记有建除以及神杀、反支、血祭、八魁,天李等日忌之事。此类曆日主要是作为普通吏民的日常行事宜忌指南。与秦汉时期流行的《日书》在内容上最为相近。
附图六: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敦煌汉简》296页,图版壹陆零)
《永元六年曆谱》释文:
十二月大 □日癸丑建大寒 □ 日甲寅除八魁 …□(以上为简A面第一栏) 十六日戊辰平全 十七日己巳平全八魁 十八日庚午定反支□ 十九日辛未执(以上为简A面第二栏) 七月廿七日壬午开天李 廿八日癸未闭反支 廿九日甲申建□ 卅日乙酉除(以上为简A面第三栏)][十日癸巳执□□ 廿二日乙巳 十一日甲午破血忌天李 廿三日丙 □二日乙未危白 □□□《敦煌》1968A/B
(三)记事之用。如尹湾汉墓所出《元延二年日记》。
附图七: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尹湾汉墓简牍》67页)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尹湾汉墓简牍》67页)
此简册尽列元延二年日干支,干支下记事。这种有记事内容的曆日材料还可见周家台秦简和岳麓秦简。如周家台秦简第49号简记有倒书“宿长道”三字。 [30]岳麓秦简第0633号简上记有倒书“治传舍”三字。[31]这种倒书现象表明此类简册属于先编后写,所书内容在一栏之内不能容下,则写在简之其他地方,採取倒书形式以与该简其他日的记事相区别。
附图八: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合校》503.5[32]
附图九: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居延汉简甲乙编》甲图版壹肆三)[33]
此简属于编册横读式曆谱简册中的一枚残简。所记为某人在正月、四月、五月的第六日行事记录。“莫归官” 指日暮时回到官所;“下餔归至官”指在下餔之时回到官所;“骍北诣候侯入又□□” 文义不详。“骍北”为肩水侯官下属之燧或亭,“诣”指上报,“侯”或指肩水侯官之侯,“骍北诣候”或指骍北燧或亭派人至肩水侯官处上报工作。由“侯入又□□”推测,此简书写者非侯本人,或即肩水侯官中的一名吏员。其所记内容为肩水侯官各官吏的行程和办公记录。从性质上而言,此曆谱简册属于公文档案。与这类公文书档案相对的则有属于私人文书性质的记事曆表。如岳麓秦简有自题名“卅五年私质日”。据介绍,此简册有记事的天数为34天。[34] 当然,记事类曆表作为具有明显行政性质的档案材料,其所记之事,既有记事人或相关人员的办公行程等记载,也有与其职务相关的私人活动记载,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
[1]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3—87页。
[2] 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239页。
[3]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3页。
[4]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5]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第127-128页。
[6] [汉] 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6—1767页。
[7] 邓文宽《出土秦汉简牍“曆日”正名》,《文物》, 2003年第4期。
[8] 李零《视日、日书和叶书—三种简帛文献的区别和定名》,《文物》,2008年第12期。
[9] 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10] [汉] 班固《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7页。
[11]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472页。
[12]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第144页。
[1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第279页,图版壹肆壹。
[14] 苏俊林《关于“质日”简的名称与性质》,《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15]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3页。
[16] 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图三,《文物》, 2009 年第3 期。
[17]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页。
[18]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18页。按,文中凡引《周礼》俱出是书,不俱出注。
[19]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59页。
[20]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又,此字照片见《文物》,1974年第3期,图版壹。
[21] 罗福颐《临沂汉简概述》,《文物》,1974年第3期。
[22]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23]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25页。
[24]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87页。
[25]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第9期。
[26] 按,前五种形制为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 1980年,第235页)所归纳。第六种形制则为新出简牍曆谱形制。
[27]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第127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三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第296页,图版壹陆零。
[30]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15页。本书编者注释[11] :“‘宿长道’倒书在‘丁亥’日之上,表示此三字当属于正月丁亥日这一栏。全句当读作‘史除,不坐椽曹从公,宿长道。’长道,地名。”(《关沮秦汉墓简牍》97页)
[31] 苏俊林《关于“质日”简的名称与性质》,《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32] 谢桂华、李均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601页。
[33]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甲图版壹肆三。
[34] 苏俊林《关于“质日”简的名称与性质》,《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点击下载附件:
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0815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06.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肖从礼:秦汉简牍“质日”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