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赵朴初先生的家学渊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赵朴初-赵朴初先生的家学渊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赵朴初先生的家学渊源
赵朴初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被学界和佛界尊成为赵朴老。朴老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省太湖县。其父炜如公,好读书,手不释卷;擅丹青,精于鉴赏;开馆授徒,桃李满园,为当地名士。母亲陈氏,外秀慧中,善诗词,通掌故。因此,朴老自幼便受到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其日后成为大师级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学养基础。
考察学术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造就一代学术大师,往往需要数代家学传承的滋养,而在赵府门前悬挂着的光绪御笔“四代翰林”匾额,便见证着其先世在清代的辉煌。自朴老五世祖赵文凯于嘉庆元年状元及第之后,其家族科甲连捷,屡获馆选,簪缨不绝,成为晚清士林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三记载,赵文凯,字介山,号逸书,安徽太湖人。考中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状元,入翰林,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西雁平道,署按察使。着有《石柏山房诗集》。据《清史稿·属国传一·琉球传》,中有“(嘉庆)四年,命翰林院修撰赵文楷、编修李鼎元充正副使,往封琉球国世孙尚温为王,赐御书‘海表恭藩’额”的记载。表明文楷在翰林院任职期间还曾办理过外交事务。
文凯子赵畇.字芸谱.号岵存,别号遂翁。幼孤,为文楷之遗腹子,嘉庆十三年(1808)生。寡母王夫人原本就生活清苦.又遭分家变故.困窘可想而知。文楷故旧得知其身后凋零,家境贫寒,纷纷解囊解囊相助,真乃雪中送炭,使赵家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为使家学得以延续,王夫人不惜变卖家产,延聘当地名儒授诸子读书。眼前发生的一切,激励着赵畇发奋攻读。28岁时,赵畇中顺天榜举人,34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在翰林院期间,赵畇除四次任乡、会试考官外,还多次参与编纂官修史书,编写《漕运史》、《宣宗皇帝实录》(稿本)等。由于勤奋敬业,人品端严,咸丰帝特旨简拔赵畇为上书房行走,以授皇子贵胄读书。颇值得一提者,赵畇创议编辑《筹办夷务始末》.“欲取当时一切陈奏,悉行抄录,不遗一字,亦不更一字,汇成一本,名目‘筹办夷务始末’,进呈乙览,以备检查。”由于此书监修总裁官是咸丰帝师、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后人多认为编撰此书出于杜的建议,赵畇之名遂被杜所掩。
时太平军乍起,不久席卷东南,清军节节败退,局面几不可收拾。成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清廷不得已实行坚壁清野,令被兵各省自办团练,以剿灭“发匪”。据《清史稿·吕贤基传》,工部侍郎吕贤基赴皖主事,“奏调给事中袁甲三、知府赵畇帮办团练防剿,又调编修李鸿章等襄军事”。于是赵畇以广东知府衔,不久又升以道员衔帮办团练。赴皖后,赵昀奔走于团练事务,制定《团练章程》六条,刊播各处。据民国《太湖县志》,当年四月,赵畇回到故乡太湖创办团练.太湖有团练自此开始。咸丰四年
(1854年)初,赵畇染疴,在袁甲三营调养。是年十月.太平军与清军在太湖县城外激战.城破,清官兵千余人被杀,太平军占据县城,时赵氏家眷因避于赵家河而得免。时袁甲三与安徽巡抚福济互相攻讦,李鸿章出入锋镝,积有军功,反遭妒忌。赵畇深知安徽的局面复杂,难有作为,便于咸丰六年(1856)请调出任广东惠潮嘉道。
甫到任,赵畇捐俸集资,力倡修堵海阳县(今汕头市潮安县)潘刘堤决口,得到地方官民积极响应。翌年五月堤成,乡绅集议论公堤,被赵畇拒绝,仍用旧名。其次创办义仓,用以稳定谷价,救济饥荒。又率兵英勇打击地霸.维持地方秩序。赵畇这些有益于人民大众的措施,在潮汕地方志里也可见记载,足见赵畇确是一位关心民瘼、兴利除弊的循吏。
同治元年(1862年),王夫人病逝于长沙,赵畇奔丧至湖南,又将母灵柩运回太湖.与赵文楷合葬于仙人打坐山.捐款买田,于宗祠旁建义庄安和堂。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赵畇到安庆,借李鸿章弟李蕴章房暂住。十二月,买怀宁杨汝谷天台里旧第建赵府。同治四年(1865年),赵畇妻韦夫人、长媳、次媳相继去世,仅四年间,三世四棺,甚感凄惨,不禁万念俱灰,决意退隐。便以天台里赵府边空地.构屋数间,自此不问世事,采菊东篱。
晚年,赵畇“优游林下者十六年,闭户罕通外事,惟以读书临池自遣。”主讲敬敷书院,奖掖后进,孜孜不倦。多年以后,其孙赵曾重亦主讲于敬敷书院,成就者多。光绪三年(1877).赵畇病逝于安庆。赵畇着有《遂翁自订年谱》一卷、《遂园诗抄》六卷。《遂翁自订年谱》对其一生经历,记述甚详,是研究赵畇本人和赵氏家族及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赵畇擅书写对联。2I岁时,曾携友至县城外智果庵读书。庵旁有前任太湖知县李世治葬爱妾昙云墓,此地虽离县城不远,但人迹罕至。赵畇有感而写成一联付庵僧:“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可略窥其雅趣与才情。
赵家第三代翰林赵继元,乃赵畇长子,字梓芳.号养斋。生于1828年。22岁成拔贡,32岁中举,41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赵继元散馆考试,“出韵,列三等,未能留馆,出为知县。后捐补道员,于同治十二年(1873)分发江苏,先后供职于督署营务处、筹防局、两江军需总局。光绪十六年(1890)以后,赵继元又在两江营务处供职,并在江宁(今南京)棉鞋营筑室定居,卒年大约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之间。
继元着有《静观堂遗集》二卷,其中诗、文各一卷。内容多涉及咸丰乱事.颇具史料价值。时人冯煦在其序中评价其作品曰:“诗质而不野,丽而不纤,出入于眉山、剑南间,而能自摅。其性真之所蕴于世运陵迟,民生凋敝,尤慷乎言之。文亦如其诗,中虽吉光片羽,其必传于后,无疑也。”此外,他还曾主持修纂同治《太湖县志》。
继元妻王氏,名梦兰,字畹芬。着有《三十六鸳鸯舫存稿》,今已不存。传闻手稿流落于日本,朴老曾利用访日机会寻找,但至今无下落。王氏待字闺中时,便时常吟诗作赋,以自励自遣;嫁与继元后.更是此唱彼和,怡怡如也。其所作律绝,前后不下千首。惜逢战乱,于举家避难之际、困苦流离之中,诗稿遗落殆尽。战乱过后,王氏体弱多病,偶尔吟哦.亦未遑录存。其残存诗稿后经女婿李经羲(李鸿章弟鹤章第三子)及经羲子国筠(亦为继元孙女婿)收集,由国筠手书付梓。其诗大多借景物抒情,清新秀丽,笔触哀婉,耐人寻味,颇有清照遗风。
李国筠在赞美王梦兰诗词时曾云:“先外姑赵太夫人王氏,女红余闲,兼通韵事,归余外舅,此唱彼和,所得律绝,不下千首。隶乱作,挈家避难,困苦流离,旧稿尽失。乱后多病,强一拈弄,句成辄弃,不复存......。”
赵家第四代翰林赵曾重,字伯远,号蘅浦。考中光绪六年(1882年)庚辰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赵继元次子赵曾裕,即朴老之祖父,亦曾中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清朝末年,新学崛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但赵家文脉不绝。朴老父亲赵炜如,(一名恩彤),就读于省高等学堂,师从着名学者严复,并以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湖北省侯补知事。老先生面对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乱象,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有心无力,便决意居家闭门课徒,潜心钻研学问,以保全名节,与世无争。
纵观赵氏朴老一脉,曾有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之辉煌;二百年以降,四世翰林,科甲不断,形成了敦儒重道之家风。正因有如此厚重的家学之积淀,加之朴老身体力行,方得以智通圆融,达到了几近圣贤的境界。且在诸多文化领域造诣精深,成为着名诗人、着名书法家与国学大师、佛学大师。笔者以为,上述因素为成就朴老人格之完美、学问之高深,可谓至关重要者也。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55.html
以上是关于赵朴初-赵朴初先生的家学渊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