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与巴文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与巴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华阳国志》与巴文化
《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所着一部专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的地方史志。从《华阳国志》对巴人地域生存背景、社会历史与历史人物等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视或领会到巴人强悍、勇武、质朴、尚义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巴人表现出了积极改造自然、迎接挑战的强悍民族精神。《华阳国志》记载,巴人所居之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湘鄂渝黔毗邻地区。这一带北有巫山、大巴山及长江三峡,南有武陵山,山高林密,水险路陡,平地稀少,地力贫瘠。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地理环境对巴人维护民族的生存是极其不利的。然而,可贵的是,巴人并没有被艰难的生存环境所吓倒,而是不避艰险,迎难而上,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改造自然,从而维持了民族的生存繁衍,也磨练出了坚韧、顽强的民族生存能力。《华阳国志》所描绘的“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等生产情况,既是巴人挑战生存环境的有力、有效方式,也是他们改造自然的优厚回报。正因如此,巴人世世代代成为了他们脚下这片土地的主人。
巴人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领域,则形成了他们“勇武”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构建了他们独特的“军魂”。对此,《华阳国志》更有明确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里记载的巴人军前歌舞或巴渝舞(土家族摆手舞的前身)是反映土家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它典型地表现了巴人“勇武”或“天性劲勇”、生死无惧的战斗精神。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战斗精神,古代“巴师”才在参与周武王伐纣、汉高祖灭秦的历史事件中表现得那么抢眼,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本民族的贡献。对这种精神,《华阳国志》有如下概括:“其人勇敢能战”、“郡与楚接,人多劲勇……有将帅才”。应该说,这种战场上的“强悍”精神与生存环境对巴人体魄与精神的锤炼是分不开的。
《华阳国志》还从巴人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民族风俗的描写中,展示了巴人质朴尚义的民族道德与伦理精神。《华阳国志》对巴人风土民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其人性质直,虽徒他所,风俗不变”。而该书对于巴蔓子将军壮烈殉国事迹的记载,更是称颂了巴人忠勇爱国的民族大义:“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巴蔓子先向邻近的楚国借兵弥乱,继而以身许国,用生命向楚王践诺。他的身上,突出地彰显了巴人忠义爱国的民族集体精神与崇信尚义的侠义情怀。巴蔓子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本族同胞厚葬,其“忠烈”的英灵至今仍为土家人所祭奠。“若蔓子之忠烈,……风淳俗厚,……观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华阳国志》的作者既如此感慨于巴蔓子的崇高精神境界,也从这个巴人优秀人物身上推知了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5年4月26日B3版)
中华文史网编辑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499.html
以上是关于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与巴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