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铉:“齖齿/可”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铉:“齖齿/可”考


“齖䶗”考
(首发)
张铉
滁州学院中文系
[摘 要] 敦煌变文《齖䶗新妇文》有“齖䶗”一词,向无确诂。元代汉语有 “㝞𡤫”、“牙恰”二词,“齖䶗”应即此 二词。“齖䶗”又音转爲“胦肛”等词。
[关键词] 敦煌变文,齖䶗,㝞𡤫,胦肛,牙恰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齖䶗新妇文》,其中“齖 䶗”一词向无确诂。郭在贻《训诂丛稿》曰:“今考《集韵》去声禡韵:‘䛩讶,言不正。’其中䛩、 䶗同在一小韵内,讶、齖音近,仅声调不同而已。颇疑齖䶗就是䛩讶,其义为言语不正。验之《齖䶗书》中凡四次出现之齖䶗,无一不可通。”[1][卷1,104]《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2][358]及《敦煌变文校注》[3][1217]于此词皆祇録郭説,并无其他解释。
我们认爲郭说似不确,试辟新说如下。
郭先生所言“齖䶗”出现四次之具体文字如下。“夫齖䶗新妇者,本自天生。鬬閤唇舌,务在喧争。欺儿踏壻,詈駡高声。翁婆共语,殊总不听。入厨恶发,飜粥扑羹,轰盆打甑,雹釜打铛。”[3][1216]“本性齖䶗,打煞也不改。” [3][1216]“齖䶗新妇甚典砚,直得亲情不许见。”[3][1216]“本性齖䶗处处知,阿婆何用事事悲。若觅下官行妇礼,更须换却百重皮。”[3][1216]
变文中说齖䶗新妇“甚典砚”,如果弄清了“典砚”的含义,对破解“齖䶗”就大有帮助了。《匡谬正俗·殿研》:“问曰:‘今俗谓人强忍坚抗为殿研上丁见反下五见反,其义何也?’答曰:‘殿者,犹《春秋》殿师之意,言其无所畏惧、不退缩耳。研者,研摩抗拒,与前人为敌。或总言殿研。’”[4][265]刘晓东《平议》曰:“窃以爲‘殿研’又作‘典砚’,《敦煌变文集·齖 䶗书》:‘齖䶗新妇甚典砚,直得亲情不许见。千约万来(束)不取语,恼得老人肠肚断。’其‘典砚’即‘殿研’,正言其无所畏惧不退缩之义也。” [4][265-266]她连自己丈夫都打骂,公婆的话一概不听,“换却百重皮”也不“行妇礼”。这与“强忍坚抗”、“无所畏惧不退缩”还是非常符合的。
颇疑“齖䶗”与韵书、字书所载“㝞𡤫”有关。《广韵·痲韵》苦加切小韵:“𡤫,㝞𡤫,女作姿态。”[5][169]《类篇·女部》:“𡤫,丘加切,㝞𡤫,女媚也。”[6][462]“齖”在《广韵·痲韵》五加切小韵[5][168] ,疑纽字,属牙音;“㝞”在《广韵·痲韵》于加切小韵[5][167],影纽字,属喉音。二字声纽稍异。但洪艺芳硕士学位论文《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韵文爲主》 擧了两个疑、影同用的例子[7][41] ,并进一步推断“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疑母读同喉音了”[7][43]。《广韵》“䶗”、“𡤫”同小韵。看来 “齖䶗”与 “㝞𡤫”在音韵上相通没有问题。
“女作姿态”、“女媚”皆为女子妩媚动人的意思。韵书、字书外的实际用例亦有此义。元汪大渊撰、苏继廎校释《岛夷誌略校释·巴南巴西》:“凡民间女子,其形㝞于加切𡤫若加切[1],自七嵗,父母以歌舞教之,身摺叠而圆转,变态百出,粗有可观。倘适他国呈其艺术,则予以小钱为赏。”[8][334-335]“其形㝞𡤫”是说小女孩身材很好看。“㝞𡤫”的上述意义与我们讨论的“齖䶗新妇”实在是扯不上联係。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如下材料。元苏天爵编《元文类·经世大典序録二·招捕》:“有梳蛮塔、有南贡弄,率蒸报 㝞𡤫。”注曰:“上于加切,下苦加切。《韵》释‘女作姿态貌’,今中原方言为妇人狠恶之称。”[9][528]该书中“㝞𡤫”的注音与《广韵》一致。前述“齖䶗新妇”的种种举动完全可以用“妇人狠恶”来形容了。王鍈着《语文丛稿》有《元明市语疏证》一文 ,其“牙恰、讶掐”条曰:“《全元散曲》1689页无名氏小令《满庭芳》:‘牙恰母亲,吹回楚雨,喝退湘云。’牙恰,犹言严厉,《行院声嗽 ·人事》:‘利害——牙恰。’亦作‘讶掐’,盖随声取字也。马致远《青杏子》套(悟迷):‘也不怕薄母放讶掐,谙知了性格儿从来织下。’又《衣袄车》剧中有番将史牙恰,疑‘牙恰’一词本于番语。”[10][77]《元语言词典》释“牙恰”为“乖戾”[11][370] ,近是。“牙恰”、“讶掐”实即“㝞𡤫”,此二词皆用来形容妇女,可证“妇人狠恶之称”所言不虚。元代入派三声,本为入声的“恰”、“掐”二字读入“家麻”韵的上声[2],说“牙恰”、“讶掐”即“㝞𡤫”,从音韵上也可讲通。王先生疑此词本于番语,似不确。上述材料可以説明 :至迟在元代,表示“妇人狠恶之称”的“㝞𡤫”[3]在中原地区依然被广泛使用。
我们认爲“齖䶗”又音转爲“胦肛”、“𤢐𤝷”、“慃𢞡”。《集韵·江韵》于江切小韵:“胦,胦肛,不伏。”[12][46]同小韵“𤢐,𤢐𤝷,犬不服也”[12][46]。《集韵·讲韵》邬项切小韵:“ 慃,慃𢞡,佷戾。”[12][640]清毛奇龄撰《古今通韵》卷一:“越人以负固不伏人者曰胦肛。”[13][28]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二:“胦肛,音央腔。《广韵》:‘胦肛,不伏人。’案,吴中谓不服人使唤曰胦肛。”[14][213]“胦”、“𤢐”、“慃”皆影纽字,与“㝞”相同,我们前文证明“齖”亦可读影纽。依《吴下方言考》的读音,“腔”为溪纽字,声纽与“䶗”相同。“齖䶗新妇”就是一个狠戾、不服管教的人,“胦肛”、“𤢐𤝷”、“慃𢞡”的意义与“齖䶗”也有联係。
郭在贻《王梵志诗校释拾补》“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条:“《校辑》[4]第一六七首:‘尊人慎约束,共语莫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纵有些些理,无烦说短长。’注云:‘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疑当作𤢐𤝷,《集韵·江韵》:犬不服牵也。……前两句言尊人之约束必须服从,不得倔强不服。’按:此注迂曲。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实即胮肛,《广韵》平声四江:‘胮肛,胀大。’胮肛本义为胀大,在王梵志诗中,则形容说话时噘起嘴唇,显得不高兴、无礼貌的样子。”[1][卷3,107]郭先生的观点要有两个前提才能成立。一是“胮肛”可以倒语为“肛胮”,二是必须确定“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是形容人嘴的词。这两个前提郭先生都没有解释,我们也没有找到 “胮肛”可以倒语为“肛胮”的证据。“
张铉:“齖齿/可”考”之声旁“夅”应为《说文解字·夂部》之“夅”[15][114],而非“夆”之俗写。我们认爲把“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释为“𤢐𤝷”或“胦肛”是可以说通的。“尊人慎约束”是说“要尊重别人,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共语莫
张铉:“齖齿/可”考
张铉:“齖齿/可”考”是说“跟别人交谈时不要处处不服气,强词夺理”,“纵有些些理,无烦说短长”是说“纵然你有一些道理,也没有必要非要争个短长”。
参考文献
[1] 郭在贻.郭在贻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 蒋礼鸿等.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 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刘晓东.匡谬正俗平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 司马光等.类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洪艺芳.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韵文爲主[D].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化大学,1995.
[8] 汪大渊、苏继廎.岛夷誌略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苏天爵.元文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67册,1986.
[10] 王鍈.语文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 丁度等.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3] 毛奇龄.古今通韵[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42册,1986.
[14]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本,2002.
[15] 许慎.説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1] “若”应为“苦”字。
[2] 参宁忌浮《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13页。
[3] 或作“齖䶗”、“牙恰”,皆为一词的不同写法。
[4] 指张锡厚着《王梵志诗校辑》。
点击下载附件:

张铉:“齖齿/可”考0195“齖 ”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173.html

以上是关于张铉:“齖齿/可”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