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解题】
1935年春,同蒲铁路开工时,在山西忻州挖出一个瓦盆,大小和形状不明。四周朱书镇墓文二十三行,共219字。
【释文】
熹平二年,十二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天帝使者告张氏之/家、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冢丞冢令、主冢司/命、魂门亭长、冢中游/击等[1]:敢告移丘丞墓(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柏(伯)、地下二千石、东冢矦(侯)、/西冢伯、地下击犆卿、/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蒿)里伍长等[2]:今日吉良,非/用他故,但以死人张叔敬/薄命蚤死,当来下归/丘墓[3]。黄神生五岳,/主死人录[4];召魂召魄,主死人/籍[5]。生人筑高台,死人归,/深自貍(埋)。眉须以(已)落,下为/土灰[6]。今故上复除之药,/欲令后世无有死者[7]。上党、/人参九枚,欲持代生人,鈆(铅)人,/持代死人[8]。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9]。立制、牡厉,辟/除土咎,欲令祸央(殃)不行[10]。/传到,约敕地吏,勿复烦扰张/氏之众[11]。急急如律令。/
【校注】
[1]家: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家”,刘昭瑞先生(2001:202)、黄景春先生(2004:125)从之。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释作“众”。此从前说。
三丘五墓:张勛燎、白彬先生(2006:161)指出即后面熹平四年胥氏瓶文中所说的“胥氏家冢中三曾、五祖”,指张家三曾、五祖之藏,或同葬一墓,或同茔域而异冢。
[2]司命: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司令”,黄景春先生(2004:125)从之。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释作“司命”。刘昭瑞先生(2001:202)作“司令(命)”。从马镜清《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所作摹本看应是“司命”[1]。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墓)柏(伯):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伯”,黄景春先生(2004:125)作“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佰”。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释作“墓柏”。刘昭瑞先生(2001:202)作“墓柏(伯)”。
地下击犆卿:刘昭瑞先生(2001:202)释作“地下击犆卿”,其他诸家均作“地下击犆卿”。从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所作释文看是“击”。马镜清先生认为“击犆义同椎牛”。而吕志峰先生(2007:20)则认为“犆”,同“特”,即公牛。“击犆卿”应该就是专门负责屠杀牛用以祭祀的职官。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蒿)里: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耗里”。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黄景春先生(2004:125)释作“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里”。刘昭瑞先生(2011:202)释作“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蒿)里”。此从刘说。
[3]他: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释作“佗”,刘昭瑞先生(2001:202)、吕志峰先生(2007:19)从之。而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作“他”。此从马释。
以:因为。
[4]黄神生五岳,主死人录:黄景春先生(2004:126)指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黄神生于五岳,主管生人名录。黄神即‘黄帝’。生,生长,居住。汉代‘五岳’一般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霍山,北岳恒山。录,名籍。”
[5]召魂召魄,主死人籍:黄景春先生(2004:126)指出:黄神招人魂魄,主管死人名簿。
[6]高台:坟墓。
须:刘昭瑞先生(2001:202)释作“鬚”。
[7]今: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作“今”,郭沫若先生(1977:32)、黄景春先生(2004:125)同。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刘昭瑞先生(2001:202)作“念”。此从马释。
复除:黄景春先生(2004:126)解除复连。吕志峰先生(2007:22):这里所谓“复除”,并非免去死者徭役,而是免除死者子孙来到地下。
[8]鈆(铅)人: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铅人”。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作“鈆人”。
持代:代替。
[9]持给:承担。鲁西奇先生(2014:56)指出:承担阴间租赋。张勛燎、白彬先生(2006:162)指出:黄豆、瓜子,不是供墓主享用的食物,而是用来作为死者在冥世交纳赋税的物品,也是让死者免受幽谪的一种措施,与铅人的用途不同,最后达到的目的却没有什麽两样。
[10]立制:张勛燎、白彬先生(2006:162):即他器所着之“礜石”,用来避邪气。吕志峰先生(2007:22,2009:112):“就是胆矾、石胆。”《神农本草经》卷三:“主寒热,鼠瘘,蚀创,死肌,风痹,腹中坚,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出山谷。”
牡厉:张勛燎、白彬先生(2006:162):当是蚌壳一类的东西,用来杀邪鬼。刘昭瑞先生(2007:287)、吕志峰先生(2007:22)释作“牡蛎”。黄景春先生(2004:126)释作“牡砺”,就是“阳石”,指雄黄、硫磺之类的药石,在墓中起压镇作用。“砺”指粗石。暂从黄说。
辟除土咎:辟除,指驱除,禳除。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作“辟涂”。刘昭瑞先生(2001:202-203)作“辟涂(除)”。土咎,因为动土而引起的殃咎。黄景春先生(2004:126)指出:汉代人相信动土修宅造墓会得罪土公,所以要举行解土仪式加以禳解。土咎,刘昭瑞先生(2001:203)作“土物”,恐误。
“欲令”之前,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有“各”,刘昭瑞先生(2001:203)、吕志峰先生(2007:19)同。而郭沫若先生(1977:32)无。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亦无。
[11]传:文书。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作“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同。郭沫若先生(1977:32)作“传”,刘昭瑞先生(2001:203)、黄景春先生(2004:125)同。
约敕: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第8页)、刘昭瑞先生(2001:203)作“约敕”。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约束”,黄景春先生(2004:125)从之。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作“约令”。张勛燎、白彬先生(2006:160)作“约勒”。此从马释。
地吏:地下和冢墓中的鬼神。
勿复烦扰张氏之众:告诉地吏不得再返回骚扰生者(张氏众家人)。众,郭沫若先生(1977:32)释作“家”,刘昭瑞先生(2001:203)、黄景春先生(2004:125)从之。陈直先生(1957:79,1988:391)作“众”。从马镜清先生《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所作摹本看应是“众”。
【译文】[2]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张叔敬死亡,天帝使者替张氏之家解除灾祸。天帝使者告诉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冢丞冢令、主冢司命、魂门亭长、冢中游击等:请转告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东冢侯、西冢伯、地下击犆卿、蒿里伍长等等地下各级官吏,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张叔敬薄命早死,将要下葬此坟墓。黄神生于五岳,主管生人的名册;黄神召人魂魄,主管死人的名籍。生人筑好坟墓,死人埋到里面去,埋的越深越好,眉毛鬍鬚已经脱落,变成了灰土。今天,特意呈上能够免除祸害的巫术方药,以让后世不再有死者。用上党、人参九枚来代替生人,用铅人来代替死人。死人拿着黄豆瓜子作为地下的赋役。用礜石、牡砺之药来驱除殃祸。公文到,约束地下官吏,不许再烦扰张氏之家人。如同法令一样马上执行。
【参考文献】
1、马镜清:《汉张叔敬墓辟央瓦盆文》(附释),民国双色印本。
2、陈直:《汉张叔敬朱书陶瓶与张角黄巾教的关係》,《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第78-80页;又见《文史考古论丛》第390-392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3、郭沫若:《张叔敬瓦缶》,《兰亭论辩》第3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4、黄景春:《早期买地券与镇墓文整理与研究》,华东师範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5、张勛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1月。
6、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
7、吕志峰:《东汉熹平二年张叔敬朱书瓦缶考释》,《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2期第19-23页。
8、吕志峰:《东汉石刻砖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9、鲁西奇:《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图版】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图1:马镜清所作张叔敬瓦缶器形(引自《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图2:马镜清所作张叔敬瓦缶部分摹本(引自《汉张叔敬墓硃书辟央瓦盆文考释》)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
图3:郭沫若所作张叔敬瓦缶释文(引自《兰亭论辩》第3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3月30日11:38。)
[1]由于目前仅见马之摹本发表,故本文集释以此为主要依据。当然,马之摹写也有可能有错。
[2]译文在吕志峰(2007:23)所作译文基础上有所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87.html

以上是关于考古-山西忻州熹平二年(173)张叔敬镇墓文集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