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2013年年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出版,包含《筮法》、《别卦》、《算表》三篇竹书。其中《算表》“共二十一支竹简,入藏时已散乱,今所见简序爲整理者据形制与内容编排复原而成”。[1]观察竹简反印文、丝綫痕迹、简背划綫等形制特点,并结合竹书内容后认爲:简1与简2或当对调。
根据已有的了解,部份清华简简背存在划綫,竹节位置相同的竹简划綫大多数比较连贯,插入它简的情况很少,[2]观察整理者给出的简背示意图,我们看到《算表》前三简稍有不畅: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在本应连贯的简1与简3间存在无法识别划綫的简2。简若将简1简2位置调换: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这样不仅简1简3划綫紧密相接,竹简上部几条丝綫痕迹也由混乱变得连贯。
再观察竹简正面。我们看到调换后简1简2底端之间的丝綫痕迹密合: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再仔细观察竹简,我们在简1上看到简5的反印文: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5 1
(水平翻转)
与此同时,简6上存在多处圆点状的丝綫痕迹: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我们知道,十八条朱色栏綫横穿二十一支竹简简面,《算表》被分割爲二十一行二十列,简2这一列与各简首栏这一行上的每个单元格均存在圆孔、且有丝綫穿过。简6除简首外并没有由丝綫穿过的圆孔,《算表》全篇仅这一支简正面有如此密集的丝綫压痕,并且简6与简2的丝綫痕迹外观类似,纬度一致: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
6 2
可以説简6的丝綫痕迹必然是简2正面反印而来的压痕。[3]
根据上文的观察,简1正面存在简5的反印文、简2的丝綫痕迹留在简6上,説明在地下存放时简1与简5、简2与简6分别正面相对。若将竹书正面展开:由于竹简内容,简5简6顺序确定,简5位于简6右侧,那么简2就必然在简1的右侧,是《算表》全篇的首简。
我们知道简2整简并无内容,“专爲引綫而设”(整理者语)。整理者将它定爲第二简的原因,或许是由于《算表》在纵向上是“第一功能区”(数字)→引綫→“第三功能区”(数字)的顺序,在排列简序时追求横向也与之对称,故将引綫简放在第二。我们将简序调整后,横向顺序卽是引綫→“第一功能区”(数字)→“第三功能区”(数字),这并不影响《算表》的解读与使用,但或许更加接近竹书本身的样貌。
附记:小文草成后,陈伟老师、宋华强老师、窦磊师兄曾提供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4年4月20日15:52。)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34页,中西书局,2013年12月。
[2]如《繫年》44;《筮法》11、14、41、42几处。
[3]简2背面的丝綫痕迹与简6正面丝綫差距较大,详参前图,故简6的丝綫压痕不可能来自简2背面。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355.html

以上是关于清华简《算表》首简简序小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