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
(台湾中兴大学)
上博六〈申公臣灵王〉中灵王和陈公穿封戌的对话大意,可与《左传.昭公八年》所载大致对应,但其记言详略、遣辞语气各有不同,简文「不穀以笑陈公」之下的对话前所未见,有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后续发展。在对话中灵王提及「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陈)公事不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穀)必以氏(是)心」,陈公最后回答「可(何)敢心之又(有)」,笔者认为此二心当有关联,且皆承「臣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将)或(有)至(致)安(焉)」的「致死礼」之心而来。
〔一〕臣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将)或(有)至(致)安(焉)
陈佩芬训「或」为「疑而未定之辞」,训「致」为「送诣」。[1]李学勤亦训「致」为「送」,认为此处是指把皇颉送交王子围。[2]陈伟读「或」为「有」,认为「至(致)」指「致死」,引《左传.昭公八年》:「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刘信芳、高佑仁从其说,高佑仁更进一步把「将」字视为必然之词。[3]
相关事件在《左传.昭公八年》载为:
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辟寡人乎?」对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礼以息楚。」
简文则载为:
王曰:「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陈)公忘夫朸述之下虖(乎)?」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陈)公曰:「臣不智(知)君王之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将)为君,女(如)臣智(知)君王之为君,臣
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将)或(有)至(致)安(焉)。」
与《左传》「必致死礼以息楚」的「必」字对照可知简文「将或至安」的「将」字可从高佑仁理解为必然之词,「或」当从陈伟读为肯定语气的「有」,而非如字读为未定语气的「或」。「至(致)」若训为「送诣」则与《左传》所载不合,虽简文与《左传》可有异说,但就简文理路观之,此训亦有所不妥。简文「臣将有致焉」后灵王接着说:「不穀以笑陈公,是言弃之」,若将「致」训为「致死礼」,则陈公说出「将有致焉」时冲突氛围高涨,灵王的「是言弃之」有缓和气氛的效果;若训「致」为「送」,则陈公是在说早知王子围会成为楚王,当初就将皇颉奉送,不与王子围争功,此言显示陈公已向灵王示弱服从,如此则灵王「不穀以笑陈公,是言弃之」之语的作用不大,且不知用意何在。再者,《左传》所用「致」字正与简文读为「致」的「至」字相呼应,两处意当相近。
笔者赞同简文「至(致)」大意同于《左传》的「致死礼」,其意近于《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亦即一心一意侍奉君王。但仅以一「致」字是否能完整表达「致死礼」之意则令人生疑,简文「致」可训为「竭力」、「竭尽」,「将有致焉」意指「将会竭尽全力」,至于竭尽全力所为何事就不说出口了,这种隐晦的回答方式和上文灵王「陈公忘夫朸述之下乎?」的问法相合,灵王也是只问到「朸述之下」,至于「朸述之下」所发生的「争囚」、「抽戈逐王子围」等事皆隐藏在问句之后。简文的问答对话相较于《左传》之载来得委婉,故陈公只说到「臣将有致焉」,语气肯定但不若「致死礼」来得强烈。其委婉语气还可由称谓方式观之,《左传》灵王直称穿封戌为「女(汝)」,〈申公臣灵王〉中灵王皆称穿封戌为「陈公」,穿封戌在回答中三称己「臣」,二称灵王为「君王」,语气较《左传》的「若知君之及此」来得尊敬。
简8「必以是心」上承「臣将有致焉」而来,「是心」当指一心一意的「致死礼」之心,亦即「忠直不二之心」,此种解释与下文陈公回答「何敢心之有」(详下文)正相呼应。陈公的「致死礼」之心为郏敖而发,灵王希望陈公能将此种忠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二〕可(何)敢心之又(有)
陈佩芬读「可敢心之又」为「何敢心之有」,意即「哪敢有不善之心」,徐少华从之。[4]李学勤认为此「心」即争夺之心,或说「心」上可能有一脱字。[5]刘信芳认为此「心」字双关,是「争夺之心」,也是「哀莫大于心死」之「心」,高佑仁从之。[6]郝士宏训「敢」为「侵犯」、「冒犯」,或读「敢心」为「险心」,即「险恶之用心」,张崇礼从前说。[7]周凤五谓「何敢心之有」即「何敢有心」,译为「哪儿还敢有心呢?」。[8]杨泽生疑「敢」读作「慊」,「慊心」即「不满足之心」。[9]
高佑仁对训「敢」为「犯」,及读「敢心」为「险心」、「慊心」三说皆有所论,其结论是「『敢』训『犯』的确定用法目前未能得见」、「『慊心』的文例需晚到江淹」、「『险心』的文例须晚到元稹」,反驳有理。陈佩芬将「心」训为「不善之心」,李学勤、刘信芳、高佑仁理解为「争夺之心」,都有增字解经之嫌。
「何敢」一词古籍常见,意即「哪敢」、「怎么敢」,强调其「不敢」,如《国语.周语中》:「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何……之有」为倒装句法,如《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敢心之有」当如周凤五所说为「何敢有心」,周氏对「何敢有心」之意有以下论述:
君王赦免了臣下的死罪,臣下的身子已经属于君王了,哪儿还敢有心呢?按,心在身中,身子给了君王,心当然也一起给了,除非还有第二颗心。这是一句巧妙的双关语,意思是强调自己没有二心。
由「君王免死」到「臣身属君」到「心在身中」到「身无二心」,最后得出对灵王没有二心之意,不免曲折,故不从其义解。
「心」有「谋虑」、「想法」之义,如《经义述闻.尔雅中》:「谋,心也。」#王引之按:「心者,思也。」《尚书.泰誓中》:「离心离德」,孔颖达疏:「心,谓谋虑。」「有心」一词先秦常见,指有想法、有谋虑,如:
《左传.桓公六年》:「故务其三时,脩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孔颖达正义:「民各有心,或欲从主,或欲叛君,不得为无违上之心。」
《国语.晋语一》:「君臣上下各餍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
《左传.闵公二年》:「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杜预注:「有害大子之心。」
《诗.小雅.小旻之什.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郑玄笺云:「此四事者言各有所能也,因己能忖度谗人之心。」
「何敢心之有」即「何敢有心」,意指不敢有什么想法、不敢有二心,近于《国语.晋语二》:「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的「何敢有他志」。上文灵王要陈公以一心一意的致死礼之心来侍奉他,陈公回答大意为「我是您的臣子,您免我一死,我哪还敢有什么想法呢?」言下之意即不敢有二心。此时王子围已立为王,在此形势下陈公「何敢心之有」的回答不见得是真心诚意,有可能是迫于形势,但求保身,所以其回答方式是迂迴的,不直接说会一心侍奉灵王,而是说灵王已免自己一死,故不敢有其他想法。
(编者按:[1]陈佩芬,〈申公臣灵王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249。
[2]李学勤,〈读上博简《庄王既成》两章笔记〉,「孔子2000网」(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2007.07.16。
[3]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07.09。刘信芳,〈说穿封戌之「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2),2007.08.21。高佑仁,《上博楚简庄、灵、平三王研究》(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11),页333-336。
[4]陈佩芬,〈申公臣灵王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252。徐少华,〈上博简《申公臣灵王》及《平王与王子木》两篇疏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479。
[5]李学勤,〈读上博简《庄王既成》两章笔记〉,「孔子2000网」(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2007.07.16。
[6]刘信芳,〈说穿封戌之「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2),2007.08.21。高佑仁,《上博楚简庄、灵、平三王研究》(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11),页351。
[7]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8),2007.07.21。张崇礼,〈读《庄王既成 申公臣灵王》劄记〉,「简帛研究网」(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chongli008.htm),2007.08.07。
[8]周凤五,〈上博六〈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新订释文注解语译〉,《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7.11.10~2007.11.11),页7。
[9]杨泽生,〈读《上博六》劄记(三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8),2007.07.24。杨泽生,〈《上博六》字词零释(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474。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73.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穿封戌的“致死礼”之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