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的拼合问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的拼合问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的拼合问题
(首发)
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5、6号简应当拼合,组成一支完整的简。理由如下:
(1)5号简“长17.5厘米,上端平齐,下端残”,6号简“长37.2厘米,上端残,下端平齐”,[1]两简加起来共54.7厘米,同一支整简54.1到54.5厘米的长度相近。这是形式方面的理由。
(2)5号简存12字,6号简存25字,可以连读。连读的线索是“毋”字和两个“凡”字:
好。凡色,毋忧,毋佻,毋作,毋
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的拼合问题,毋【5】眄视,[2]毋侧眱。[3]凡目,毋游,定视是求,毋钦毋去。声之疾徐,称其众寡。[4]【6】
这支简从容色、目光等方面来规范人的行为,提出了很多的“毋”,这样的拼合应该是可信的。这是内容方面的理由。
需要指出的是,整理者也应该认为这两支简可以拼合。只是他把6号简的第一个字误释为“正”,“毋正视”的说法讲不通,所以才没有把它们拼合。现在我们找到了它正确的读法,这一对久别的“夫妻”终于可以团圆了。
二
《君子为礼》8号简是一支残简,“长10.5厘米,上下端皆残”,所存文字作“庭则欲济济,其在堂则”。7号简也是一支残简,“长32厘米,上下端皆残”,其下端的文字作“其在”。[5]不难发现,两支都有“其在”二字,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陈剑才把这两支简拼合在一起。[6]拼合后的文字作“其在庭则欲济济,其在堂则”,后面的文字可补为“欲……”。前后两句话内容相关、句式工整,所以他的拼合是有道理的。
考释说8号简“上下端皆残”。但是从放大图版看,8号简的下端是完整的。其左下角看似是断碴的部分,其实是竹间碎片掉下来重叠在一起造成的。竹简完整的平头压在碎片上面,仔细观察即可以辨认出。竹简碎片和竹简重叠的情形,还可以看本篇7号简第一个字的位置,这个字上压着一个碎片,十分明显。因此把8号简拼合到7号简简下,只能放在简尾的位置。考释说7号简“上下端皆残”。但是小图版的位置却放在顶端,表示“上端完整”。我们发现7号简“肩毋废”的“毋”与“废”之间的契口,它的位置和其它简契口的位置不对应,应该下移。这表明考释的说法是正确的。如果把这个契口下移到第2契口的位置,则距简尾仅有1到2字的空间,8号简不能与之拼合。如果下移到第1契口的位置,即下移2到3字的位置,则与8号简有6到7字的距离,也不能密合。从这一情况讲,即使把这两支简拼合,也只能是遥缀。
但是,所谓的7号简也是由两段残简拼合而成的。拼合的位置在原释为“高”的那个字中间。不过我们发现拼合之后的这个字,它的撇笔向下运笔的角度很不一致,不可能是一次写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拼合是不正确的。结合上面的考虑,我们把7号简拆分为两段,把上、下段分别称为7A、7B。我们把7B号简下移与8号简密接,长度大约是第3契口到简尾的距离。7A有可能是这支简的上部,也可能属于另一支简。
2006年9月1日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图版85-86页,释文考释257-2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原释“正”,陈斯鹏改释为“分娩”的“娩”的初文,读为眄。看陈斯鹏:《读〈上博竹书(五)〉小记》,简帛网站,2006年4月1日。
[3]眱字从何有祖读。看何有祖:《上博五〈君子为礼〉试读》,简帛网站,2006年2月19日。
[4]此句从季旭生释。看季旭生:《上博五刍议(下)》,简帛网站,2006年2月18日。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图版87-88页,释文考释258-259页。
[6]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站,2006年2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23.html
以上是关于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君子为礼》的拼合问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