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展览运作的探索

浙江省博物馆展览运作的探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浙江省博物馆展览运作的探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浙江省博物馆展览运作的探索


赵雁君
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进程中,博物馆已经是社会公众不可或缺的终身学习场所,博物馆的受众也正在发生量与质的变化。关怀社会,关怀公众应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原则。如何利用馆藏资源、社会资源搞好展览就成了博物馆日常工作的着眼点。
一、关于展览览模式
每个博物馆的展览模式不尽一致。结合馆里的藏品特色、藏品优势、展厅条件以及办馆方向与目标,系列化、精品化、学术化、通俗化,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定位,并已成为我们推出展览的指导思想和运作模式。
由于展厅条件制约,我们尚不具备举办大型文物展、艺术展的客观条件。所以我们的办展策略首先定位在展览的持续性上。把展览办成系列化,形成一种持久力与后续效应,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其次是走精品化展览的路子,组织高规格、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知名度的精美文物或艺术精品,举办精品展览,增强对社会的吸引力。在展览推出之际,举办围绕展览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出版图录、文集等,实现展览效果的最大化,促进观众文物知识、历史知识的增长与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推出了:
(一)艺术系列特展
1999年,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隶属于浙江省博物馆)。从2000年始,我们在这个美术馆里,相继推出了“世纪经典——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大师系列作品特展”、“世纪精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特展”。上述二个系列特展分别由12个展览组成。继而推出的“世纪掇英——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特展”,分山水篇、花鸟篇、人物篇、书法篇、油画篇等5个篇章,每个篇章由10位当代名家的10个作品展览所组成。2000年至2003年,推出中国历代绘画流派系列展。
2004年,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浙江举行,特别推出了“旷世墨宝——浙江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大展”“百年回眸——浙江近现代美术名家精品大展”“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大展”等三个展览,成为“七艺节”艺术展览的最大亮点。2005年,为纪念黄宾虹先生逝世50周年,我们把展览工作定为“黄宾虹年”,全年推出六个特展和“清芬遗泽——黄宾虹收藏书画展”,以及在台湾举行“浑厚华滋——黄宾虹纪念展”等八个展览。
(二)文物系列特展
以反映地域文化为特色,展现全国各民族各具风格的历史文化为主题,是浙博近年来举办文物精品系列特展的基调。从 2001年始,我们陆续推出文物精品系列特展:拥抱吉祥——来自雪域高原文物瑰宝;越魂——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见证西夏——贺兰山下尘封的文明;滇国奇珍——红土高原的青铜传奇;赣鄱吉金——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王国;鼓声悠远——广西瓯骆文化遗粹等10个文物系列精品主题展,以每年举办一两个的周期相继推出。
从2003年开始,浙博利用自身及文物系统的人才资源、学术力量,推出了全省义务为民巡回鉴宝活动。2004年,针对浙江民间收藏之盛,品类之丰富、层次之高,又利用馆里的展示平台、专业优势以及社会影响,有效调集、整合民间收藏资源,相继推出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辑。
上述各个系列特展在推出之际,我们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有考古发掘的报告,历史专题的演讲,人物专题的漫谈,艺术欣赏的讲座,文物鉴赏的沙龙,展览展品的座谈等等。特别是在黄宾虹年的纪念活动期间,一并推出八个专题演讲。
二、关于展览理念
针对文化的多元性与观众要求的多样化,特别是免费开放以后,观众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展览更具可感可知、可读可赏,成为我们展览追求的目标,学术性与通俗化的有机结合成了我们举办展览的基本理念。
如何使观众看懂文物?如何使观众与展品对话?展览语言的运用与改进,是我们目前展览工作的切入点。物质化的展览语言,文物、展品当然是首要的,其次是展品与展厅环境的统一与谐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展厅空间的设计与制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力的支撑。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其说明文字多是简单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之类,大部分受众面对这种专业术语仍是无从认知,展品无论多么珍贵,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只能见其形而不见其神,近乎是一堆“死物”。这种被动地感知展览,其教育功能无疑大打折扣。一个完善的展览,必然在展品本质的诠释上,力求其原生态的呈现,呈现展品的真相,呈现其社会背景、文化现象,以及历史的陈述、审美的描述等相关知识点的运用,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阐述展品的学术内涵,使之深入浅出。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使展品“活化”,使展品主动地让受众认知它的历史,感受它的审美价值,使展览真正成为教育的资源。因此,对展览、展品的诠释是观众与展品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不可忽视的展览语言。
结合展览主题,配合展品内容,使展览相关知识点、信息量的最大化,是我们对展览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展览的雅俗共赏,是我们的努力目标。文物系列特展中,对展品作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对部分展品作出赏析解读文字;涉及到重要展品,配以相关图片史料;涉及到画家时,配有作者小传或艺术年表等。对展览展品的分类、分块组合时,有理论描述和学术阐释,使观众一目了然。为达到展览的整体效果,设计制作与展览相关的图片史料等辅助展品,让人们更立体地认识理解展览,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展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样我们又衍生出这样的理念:以展览推动学术研究,让研究提升展览品位;以学术成果的通俗描述与精美展品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一理念,我们在诸多展览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并得到大量基本观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三、关于展览资源
展览的策划与组织,离不开藏品资源与研究。馆藏资源的整合,馆际资源的交流、社会资源的利用,是当今博物馆展览运作的基本路径。浙江省博物馆近几年推出的系列展览,正是以馆藏文物的整理、研究为基础,合理利用馆际之间展览资源与成果来筹划运作的。
“世纪经典”、“世纪精华”两个大师系列作品特展,其展品涉及省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及个人藏家等30余家,共展出作品2400余件,成为浙博艺术系列展览的一个品牌。七艺节期间推出的三大艺术展和"越魂"大型文物展,整合、调集了浙博和全省诸多市地博物馆、纪念馆及湖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鲁迅纪念馆等外省市博物馆的千余件文物、艺术精品。
馆藏资源的整合,是博物馆办展的立足之本。当然,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本馆藏品整理的完备与研究的深度。前面所述的部分展览,以及2005年的“黄宾虹年系列特展”和正在展出的“钱江流韵”展,完全是本馆藏品整理、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本馆整合馆藏资源的有效实践。诸如黄宾虹年系列展,我们从5000余件黄宾虹作品和其捐赠的1000余件古代书画藏品中,整理出1053件(组)作品,分7个系列展示,基本反映出本馆黄宾虹作品的收藏概貌,传达出黄宾虹创作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成就,以及他于画史传统的承续与选择。
钱镜塘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他曾向浙江、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捐献历代书画3000余件,其中捐给浙博1074件。2007年,我们对其捐献的书画作品再次进行梳理,择取78位元明清钱塘名家书画105件,推出“钱江流韵展”,谨以此纪念钱镜塘先生诞辰100周年。
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化、社会资源的博物馆化,是浙江省博物馆新的实践探索。“家有宝藏展”展品通过专业人员的遴选和专家组鉴定,从全省范围精选民间收藏珍品260余件(组)。从此,浙江省博物馆拉开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的序幕。民间收藏特展的推出,就展品内容填补了本馆藏品的空白;就服务形式,拓宽了服务领域;就学术研究,提高了浙博专业人员鉴赏水平和学术形象,彰显了博物馆资源社会化后的专业尊严。另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民间藏品的资源,拓宽办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谋求共同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611.html

以上是关于浙江省博物馆展览运作的探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