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首发)
一、《弟子问》5号简中所谓的“春秋”
《弟子问》5号简中有如下二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不亘至,耇老不复壮。
共有如下说法:
A张光裕先生说:
“‘春秋’,犹言岁月。‘春’字书写特异,可与郭店楚简《六德》第二十五简、《语丛一》第四十简、《语丛三》第二十简所书‘春秋’比观。《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春秋不恒至’盖勉励年轻人把握光阴。”[1]
B苏建洲先生说:
“釋為‘春秋’的‘秋’字,恐不能直接隶作‘秋’,字形似与楚公逆钟的‘休’相近,只是偏旁左右移动,‘秋’〈清幽〉‘休’〈曉幽〉,声韵关系密切。”[2]
C陈伟先生说:
其实,在文意上,“春秋不恒至”也不好理解。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春秋交替恒古不变。郭店简《忠信之道》说:“不兑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者,天也。”即有此义。因而这二字当求他解。
从字形看,二字疑是“丰年”。上博二《容成氏》中的几个丰字下从豆、上部并列三个“丰”(45号简中的一字最清晰)。本简此字从艸从豆,艸可能是其上部的减省或讹变。其后一字,大概是将“禾”下部移植到上面,与《古文四声韵》卷二所收滕公墓铭“年”字类似,可能是“年”之讹体。[3]
按:陈伟先生对释“春”之说提出质疑,无疑是正确的。郭店简中“春”字作: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郭店·语丛一·40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郭店·语丛三20[4]
均应该分析为从“日”“屯”声,后一形所从的“屯”讹为“屮”形。与“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形相差太远。至于释“丰”,文义很顺畅,但形体上不类,因为上博二《容成氏》中的“丰”字均从“豆”,“丰”声,“丰”、“艸”形体差别太大。我们认为“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应分析为从“艸”,“豆”声,释为“荳”。《玉篇》:“荳,荳蔻。”《正字通》:“荳,俗豆字。”疑简文“荳”当读为“寿”。典籍中“趎”与“寿”、“畴”相通,如:《莊子·庚桑楚》:“南荣趎。”《释文》“趎”又作“寿”。《汉书·古今人表》作“南荣畴”。从“豆”声的“頭”与“朱”通假,如:《山海经·海外南经》:“讙兜国,或曰讙朱国。”[5]因此,“荳”可读为“寿”。
第二字原书释“秋”,不确。陈伟先生改释为“年”,可从[6]。
简文“荳年不亘至,耇老不复壮”,应读为“寿年不恒至,耇老不复壮”。《说文》:“寿,久也。”《字汇·士部》:“寿,年齿皆曰寿。”《吕氏春秋·尊师》:“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高诱注:“寿,年也。”寿、年同义,寿年义为长寿。“寿年”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简文“寿年不恒至”与“耇老不复壮”结构相同,意义相因。
二、释“畞”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第3号简有如下一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此字陈佩芬先生释为“故”[7]。何有祖先生从之[8]。陈剑先生说“此字待考”[9],已经对释“故”之说产生了怀疑。陈先生的怀疑是正确的,这个字与“故”字形体不类,释“故”是错误的。我们认为这个字应该释为“畞”。“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应该分析为从“田”、从“十”、从“攴”。《说文》:“畮,六尺爲步,步百爲畮。从田,每聲。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畮或从田、十、久。莫厚切。臣鉉等曰:十,四方也。久聲。”对于“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形所从的“十”,有学者认为有问题,他们的根据是青川木牍和云梦秦简中“畞”的写法,做如下二形: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物》1982年1期11页图二〇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睡虎地秦墓竹简》图版一八·三八
认为《说文》“畞”所从的“十”是“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又)的讹误[10]。如果我们释“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为“畞”不误的话,《说文》“畞”所从的“十”确实是有来源的,不一定是“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又)的讹误。所从的“久”有可能是“攴”的变形音化。
简文“畞纆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短),田纆長”[11],“短”与“长”相对,意思相反;“畞”和“田”相对,意思相近。“纆”也可读为“墨”,古代的长度单位,五尺为墨。《小尔雅·广度》:“五尺为墨,倍墨为丈。”“畞墨”就是畞的长度单位、“田墨”就是田的长度单位。
2006年2月27日写毕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70页。
[2]苏建洲:《初读〈上博五〉浅说》,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
[3]陈伟:《上博五〈弟子问〉零释》,简帛网2006年2月21日。
[4]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7页。
[5]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7年7月,第352、349页。
[6]我们曾怀疑“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是“利”字,郭店简老子甲30简“利”字作“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与此形近。但仔细观察原简发现“禾”旁右上笔画有些断开,释“利”文义也不好讲,所以放弃释“利”之说。
[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84页。
[8]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9]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
[10]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42-143页。
[11] “纆”、“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
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短)”的釋讀從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之說。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8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