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公司-郑佳明:需要从大战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兴

中兴公司-郑佳明:需要从大战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兴公司-郑佳明:需要从大战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郑佳明:需要从大战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兴


摘要:晚清中兴不是被西方列强打断的,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还支持欢迎这个中兴。中兴是被同属农业文明,同受西方打击,长期弱于中国的邻国打断的。是被日本用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打断的。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晚清中兴、洋务运动戛然而止,而且受到诟病。
作者:郑佳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曾在电视剧《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中分别担任总策划与总监制)
晚清中兴夭折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其中大战略的失误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清廷对形势的误判,战略目标的错位,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团结的领导集团,缺乏战略主动性、战略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战略定力;经济、政治、思想动员支持能力分散软弱。经济、政治改革滞后是中兴失败的深层原因。

晚清中兴,时间大约从1864年左右到1894年——1864年太平天国覆亡,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时期,也叫同治中兴、同光中兴。晚清中兴是一个转折时期,从什么到什么的转折呢?它前面二三十年是清朝刚刚遭遇到严重内忧外患的一段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烧毁了圆明园;南方出现太平天国的起义,席卷很多省份——内外双重打击,清王朝濒于崩溃。芮玛丽写的《同治中兴》一书说,当时没有人认为清朝王朝会持续多久。
而出人意料的是,从1864年开始,晚清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侵略成果之后,要有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些成果,开始使用一种所谓的“合作政策”,同时日俄对中国的进一步大规模侵略行动还没有准备好,入侵的压力暂时缓解;太平天国和捻军相继失败,内部压力也开始缓解。
主观原因就是清廷发生一些重要变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一是朝廷提出了“自强”的目标,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夏尊夷卑、中央自大、天朝上国的观念有所变化,承认落后,下决心学习西方,富国强兵。
二是开启了现代外交的大门。盘桓20多年后,中国终于认同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与各个国家沟通的正式渠道,承认并愿意加入现代国际体系——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欧洲派出常驻使节,向西方国家派出了考察沟通使团,成立同文馆。外交成为了清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对晚清中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拖延的这段时间恰恰是日本迅速的与西方建立关系,同时开始明治维新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差,是中兴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引进西方的资本和人才,编练了新式的海军陆军,留学生也开始派往海外,办起了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和一些新式学校。对比20年前刚刚开始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这时的清朝出现了一片新气象。在财政上也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困难,湘军在中央的同意之下收取厘金,关于这个厘金的争论很大,有人说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有人说它稳定了洋务运动支持的经费,以及后来扩建海军和陆军的经费等。
四是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候内部出现变化,一是满清贵族、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有了较强的危机感,有了改变的愿望;二是咸丰、慈禧、奕?面对西方强敌的和农民起义巨大挑战的时候,不得不给崛起的湘军集团一定的权力,一定的空间,曾国藩做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兵马钱粮,这是自清朝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被迫对汉人大臣放权,使清朝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汉人打汉人,保卫满族的清朝政权。满汉结盟是晚清中兴的重要背景和重要动因。这个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作用,湘军集团的崛起一方面挽救了清王朝,为中兴增加了新动力。另一方面松动了满族贵族铁板一块的统治,改变了满汉力量对比,为清朝后几十年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传统的研究局限于历史学范围内。在文革之前,对晚清中兴的看法大都是负面的、封建地主阶级自救的一种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看法逐渐多元化。历史学家马勇说,也就是短短的30年,清朝果真恢复了往日的气势。所谓同光中兴在某种意义上并非假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迟云飞说,同治朝建立之初,清政府解决或者至少暂时缓解了几个对其生死攸关的问题,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中兴;美国女历史学家芮玛丽写《同治中兴》一书,副标题是“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她讲技术与物质上取得的某种成果,不是用来为中国展开一个新旅程,而是加强了中国旧有的逻辑,她认为,晚清中兴是巩固了旧的王朝。费正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晚清中西方关系是一种冲击和反应的关系,中兴是清朝对外部打击的一种被动反应。
历史学强调的是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从中找出历史规律,古为今用。中国传统史学,注重历史的道德评价和经世致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作用。晚清中兴的得失评价,是遵循这些价值观做出的。传统的看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晚清中兴失败的标志,也是中兴得失的尺度。战败不仅宣告了“中兴”的失败,也宣告了“中兴”的结束。不管怎么说,战败于一个历史条件与自己差不多,而且长期弱小于自己的邻国,导致严重的割地赔款,是严重的失败,全局的失败,这似乎已经成了定论。

说甲午战争失败在经济上,可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并不比日本少;说失败在军事上,我们的装备并不比日本差,甚至于我们海军的吨位还超过了日本;说失败在教育上、文化上,当然也有一定道理;最后大家一致归结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后来我们终于走向变法,革命,内战的道路。但日本当时实行的是天皇专制,日本当时封建制度的各种各样的内在弊端都存在。它在20多年时间,体制和制度上就形成了那么大的优势吗?其实造成失败的是一种合力,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原因在起作用,伏尔泰说:“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同光中兴失败的深远原因是传统文明、传统社会的问题积重难返。
用大历史观来看,晚清中兴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兴衰逻辑受到外部的巨大影响,历史改变了方向。如果在传统社会,晚清中兴有可能成功,清朝王朝仍然可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那么快就垮掉。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仍然延续了150年,历史上很多中兴都曾经挽救了那个王朝的命运。晚清中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那个千年的强敌和千年的变局。直接原因是日本打败了我们,他们变得快我们变得慢。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战争是军人对军人,武器对武器,统帅对统帅,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还有追究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值得深思的是,晚清中兴不是被西方列强打断的,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还支持欢迎这个中兴。中兴是被同属农业文明,同受西方打击,长期弱于中国的邻国打断的。是被日本用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打断的。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晚清中兴、洋务运动戛然而止,而且受到诟病。中兴的夭折是必然的吗?洋务运动失败了吗?想一想,仅仅二十多年,虽然日本得改变很快,但也很有限,它仍有很多短板。同时中国也在进行洋务运动,在转变,在变革,在进步。用军事、外交、经济、制度、文化落后这一类笼统的原因,难以完全解释这场战争的失败。中外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新兴的小国打败古老的大国的例子,秦打败楚,金和元打败宋,清打败明,独立战争美国打败英国,中东战争以色列打败埃及等。都证明挨打并不是仅仅因为落后。战争失败的首要因素是战略失误。清朝如果当时能够打赢几场战争,能够成功地抵御外敌入侵,中国有没有机会有序的变革,通过内部的力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呢?能不能避免后来的激进的革命呢?所以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跟历史学家有所不同,大战略更加重视政治的运行,更加重视国家的安全。历史学家是在对历史科学负责。大战略学家要对大战略负责。我做完《走向共和》以后,杨澜采访我,我说学者对学问负责,政治家对政治后果负责。其实大战略讲的是政治后果,是政治决策的结果。战争的失败是战争尚未发生之时,国家执行的维护国家基本生存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战争,外交、军事、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最先发挥作用,最直接发挥作用的是政治。政治不仅仅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是外交、军事、文化的集中表现,讲大战略就是讲政治,大战略是大国博弈的艺术、是大国博弈的手筋。直接导致战争胜负的是国家安全的大战略,是执政集团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水平。先要找到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然后再找深层原因,形成大战略大思路,给自己以余地和空间,循序渐进,解决问题。所以从政治的角度讲,清廷在应对千年强敌和变局的大战略方面有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那么晚清中兴的夭折和清朝廷大战略失误有哪些关系呢?

并不是说比战略大一点就是大战略,它已经发展成现在的一门现代科学,一门现代艺术。它是从普通战略发展来的,它又是从传统的历史学中分衍出来的。大战略是从西方来的,为什么西方会出现这样的思想?因为西方有一个理性主义思维的传统,大的问题,他们会从理性上去思考;他们有一个分析实证的科学方法;他们的学术言论自由的条件比较好,可以说不同意见,在讨论中接近真理。我读了几本大战略的书,他们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把几千年来的中外战争全部把它排列出来,一场战争一场战争的分析,汇集了古代、近代、现代、东方、西方战略思想的资源,创立了大战略的理论。在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中,西方各国以大战略理论立国、卫国、强国,他们已经建立了大战略的优势。
大战略就是用举国之力推动国家的发展,保卫国家的安全,最重要的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措施和政治制度。大战略的主体是国家,大战略的主题是大国博弈。大战略是一种政治见解,政治谋划,政治领导,体现现代国家政治的成熟和规范。我们以大战略的视角,研究晚清中兴,是想以史为鉴,进一步思考国家在大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在大国博弈的作用。

大战略跟传统的战略理论和传统的史学相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是更具有宏观性。大战略强调从总体目标和国家战略的角度看问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比一般的战略着眼一个区域、一场战役更大,通过总体战略目标来体现,总体战略规划来组合。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有个“长时段历史”的理论,中国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有所谓的“大历史观”,都在强调历史的全局性和宏观大战略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把握历史的走向脉络和深层的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晚清朝廷在战略上有没有明确的总体目标,有没有清晰的总体战略规划?把晚清中兴放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和世界的大变化中甚至更长的历史河流中来看,才会看得更清楚。
第二是主体性。大战略更重视主观原因的作用,强调民族国家、国家执政集团的作用。主政的领袖们是不是有这种大战略的主观能动性,战略主动性战略思考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对于晚清中兴时期的执政团队这个起决定作用的主体重点加以考察,才会找到晚清中兴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三,系统性强调大战略中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对战略目标的支撑和服从,在战略规划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通过大战略把国家机器的零件组装起来,各个部分和所有部件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国家合力,这是大战略的优势。这里涉及到制度和体制的设计与人事的安排。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家机器运转比较有效率,与晚清中兴期间清政府内部的扯皮摩擦,调度不灵形成鲜明对照。
第四,所谓科学性强调大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要依托理性思考和理论支撑,具有学术基础,特别是对战略讨论的学术自由和民主讨论,形成符合自己民族特色历史特点的大战略的理论、大战略的模式,不会因为人事更替而轻易改变或出现失误;晚清中兴时期清朝的大战略是不是具有预见性、科学性,有多少学术性和理论性?
一百多年来中国命运多舛,二十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纪大战,总希望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前些年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很多东欧国家要求加入欧洲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我在设想人类会不会有一天,实现永久和平的梦想。但是最近几年我感觉到有两点,一是欧洲一体化的理想,人道主义的理想、和平主义的理想,正在遭受挫折;亚洲的民族主义还在上升,如何把握大国之间的竞争,国家主体作用的发挥特别重要。中国如何既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发展,又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与和平。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大战略这样一个主题的意义所在。
(本文系郑佳明教授在战略讲坛010期上的发言,主题为《大战略视角下晚清中兴的夭折》,共三篇,此为第一篇,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3670.html

以上是关于中兴公司-郑佳明:需要从大战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