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说起明朝前期的重要大事的话,人们记得住的大概有几个,第一个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第二个是朱棣篡位,第三个便是郑和下西洋了,而今天要探讨的便是第三个。
显然的,对于中国而言,郑和下西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虽然耗费金钱,但是却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周边海上国家联系起来,倘若能够继续实行下去的话,或许发现新大洲的事情就轮不到欧洲了。但是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国家没有认识到这是个机会,反而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才让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倘若认真研究过郑和下西洋的人,应该会发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路径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经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古里等地。
第二次下西洋: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满剌加、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地),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郑和奉成祖命招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后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亲赴明帝国朝觐。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第六次下西洋:
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由此不难看出,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有六次都到达了满剌加国。之所以出现在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满剌加国的位置特殊,古代也被称之为马六甲王朝,占据着海上贸易之路的重要位置,处于航海及经贸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东去资源丰饶的东方文明古国,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欧洲西方列强。如此一来,郑和想要远航,除了直接横跨印度洋之外,很难不经过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