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评》2012年12月2日刊出陈克艰先生的《陈寅恪不会这样建议》,对拙作《陈寅恪为何“不以华罗庚为然”——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三》(刊《上海书评》2012年12月2日)的观点有所质疑,看到昔日友人的商榷文章,不免有“空谷足音”之感,私衷颇觉喜悦。
拙文中提到,1957年,竺可桢至南方考察,顺便赴广州中山大学访陈寅恪,并记下了陈氏一段话: 渠意颇不以华罗庚为然,说其过去曾建议蒋介石成立科学青年团,认其有创造能力,但其言论作风之味不佳云。 陈寅恪 此处“渠”无疑是指陈寅恪,接下去三个“其”稍微有些迷离惝惚,由于第二、第三个“其”是指华罗庚,故第一个“其”按照语气语法来索解,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定也是指华罗庚。否则,即如克艰兄所说,“总觉得不自然,文气不贯,未免牵强”。既然把第一个“其”定义为华罗庚,这样就得出克艰兄的结论:“陈寅恪不会这样建议”,而是华罗庚向蒋介石提出“成立科学青年团”。 但问题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先要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本:它不是叶圣陶编写的开明书店出版的模范《国文读本》,而是竺可桢每日在百忙之中所写的日记,显然是写给自己看的。无论是1949年之前还是之后,竺可桢始终是教育界或科学界的领导者,每日人事纷纭往来,他都是百忙之中不惮麻烦一一记下,以备日后自己检索。他的日记不是文章,不准备发表,无需字斟句酌。这里笔者可举以下一例。 1962年,红学家吴世昌携妻女从海外归国,供职于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拜访竺可桢时谈到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在英国牛津大学一些情况,竺可桢作了如下记载: 王浩与吴世昌同住四年,所以深知其人,间常批判华罗庚,谓其在数学界(中国)包办一切云。(《竺可桢日记》第十一卷1962年10月4日;《竺可桢全集》第十六卷第358页) 如果光从文气及语法上观察这一段文字,“深知其人”的“其”指的应是吴世昌,否则就是文气不自然。试想:王浩自己“深知其人(王浩)”这样的表述无论如何总显得别扭罢。正确的写法应是:“吴世昌与王浩同住四年,所以深知其人,间常批判华罗庚,谓其在数学界(中国)包办一切云。”因此,倘如对《竺可桢日记》没有总体的观察,仅以语气语法对其中某一段文字作孤立释读,有时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