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府组织部向蒋介石铸献九鼎风波(4)

蒋对朱家骅的斥责及中训团开学典礼讲话,国民党官方文献未见收入,王子壮的记载可以聊补此一缺失。 那么,发生此事的原因何在?王子壮这样认为:“总裁以雄才大略,本不免英雄自喜之心,近年以总裁身旁至少诤言,且往往蒙蔽事实以饰非……献鼎之动机实难逃此种责备。”所谓英雄自喜之心,指好大喜功,这是蒋自身的弱点,而另一原因则是蒋的身旁缺少诤言,铸献九鼎正是两方面的原因互为作用的结果。 另外,关于献鼎的具体经办,王子壮认为责任并不全在朱家骅,蒋亦应负一定之责。王写道:“朱氏之出此,事前曾有报告请示,献鼎时则指定于训练团开学之时,彼(按:指蒋)并未有何反对之表示,在签呈上批一‘阅’字。其意盖谓‘知道了’,何以突然来此打击­谓其心绪不好亦不应前后判若两人……”此言意指蒋出尔反尔。 王子壮探讨了献鼎的成因,较之唐纵那样的一般性记录有所深入,但王并未抓住问题的核心,此即献鼎的性质。徐永昌提出了这个问题。11月18日,徐在日记中这样表示:“蒋先生在中训团却朱骝先等所献九鼎,此事关系太大。”为何关系太大­徐继续写道:“民四初闻筹安会之名词,以为袁总统会将赫然震怒……不意其渐至于自谋之。张勋复辟前,余亦以为断不会再有此胡涂事,卒至龙旗通衢,方觉果有此笑话出现。九鼎固微,然献者之心至危。”徐称蒋之拒献大快人意,结论:“谁曰我中华民国未进步。” 在这里,徐把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与铸献九鼎联系起来,作为同一类问题一并提出,从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向蒋个人铸献九鼎,其实质并不在于耗钱费时,也不在于虚文无聊,而在于它是一项封建性质的活动。正因为徐的视角摆在这里,因此,徐把蒋之拒献视为国家的进步。 围绕九鼎而引出的争议,蒋是其一,朱家骅是其二,而第三个遭物议的则是九鼎铭文的作者之一,时任中央大学教授的顾颉刚。 关于撰写九鼎铭文一事顾氏后来予以否认。此事本身并不复杂,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清理。1943年1月11日,顾颉刚日记记载:“中英、中美另订新约,废除百年来之不平等条约,是抗战以来第一可喜事也。”这是背景。1月28日顾又记载:大学党部与工矿党部欲向蒋献九鼎,“而以鼎铭属予,因就(刘)起釪所草,加以改窜”。 刘起釪当时是中央大学的学生。这就是说,撰写九鼎铭文这件事由顾接下,再由顾交刘起釪起草,最后经顾“加以改窜”而上交。所谓改窜,既是修改也是定稿。整个过程的确由顾经办,因此本文称顾为作者之一,这个定位应当可以成立。但由于顾的名气大,当时人们只知顾颉刚而不知刘起釪。 中共建国之后,这件事一度被视为顾的政治污点,对此,顾曾这样自辩:大学党部等决议向蒋献鼎:“因为我在中大,所以由中大的同学邀我撰鼎铭,适有历史系学生刘起釪曾作文言文,我交给他做了……我把刘君所拟的送去,说明不是我做的,但过几天报纸上登出来,仍写了我的名字,这是他们要引我的名以为重的意思。”这个记述,完全回避了“加以改窜”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