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府组织部向蒋介石铸献九鼎风波

作者系历史学者,原载《近代史研究》

1943年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 九鼎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器物,寓有神圣之意。有关九鼎的记载最早出自《史记》,据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继之,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宋徽宗崇宁三年,也曾先后铸九鼎。自宋徽宗之后,此项记载便淡出史籍,九鼎逐渐成为古老的历史故事,仅仅在词典上留下一个并不常用的名词。 然而,时至公元1943年,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这个早已绝迹的器物竟又一次现身。这一回铸鼎的一方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几个下属党部,而献鼎的对象则是该党总裁蒋介石。这个绝迹之物的重现,也使九鼎的故事跨越时空,从上古延续到近代,从禹延续到蒋。 1943年1月,在蒋介石的直接督导之下,中国与英美分别签署平等新约,据此,存在于中国约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被取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得到解除。废除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之一,由于此举具体经由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完成,为此,官方的刻意宣传与民间的自发情绪交汇在一起,在重庆掀起一轮对蒋个人歌功颂德的浪潮。 正是在这样—个背景与氛围之下,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拟议被提出。拟议及操办者,为组织部下属大学党部与工矿党部,而出面牵头的则是组织部长朱家骅(字骝先)。 铸献九鼎的消息传出之后,蒋本人并不制止,等于默认,由此招来人们私下异议。3月22日,军令部长徐永昌日记记载:“晚饭后王芸生、曹谷冰来……王、曹对委员长允准各大学铸献九鼎表示不应当,并云鼎文为顾颉刚拟,鼎式为马衡办(此事全出人意料之外)。”王芸生时任《大公报》总编,曹谷冰则任该报董事,王、曹、徐三人的反应至少都不是正面的。 这九个鼎后来尚未对外展示即被封存,亲眼见过其实物的并不多,时任组织部秘书的庞镜塘记载:九鼎“经中央大学美术系和美术学院两位教师画出几种图样,最后送朱家骅审定为圆形三足的一种,并决定用最好的铜合金铸造成坯,然后饰以浮雕,花纹略仿三代彝器的旧图案”。据称:“九个鼎的形制大小和花纹完全相同,器高约30公分,重十几市斤。”据前述王芸生所云,鼎式的设计出自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 九鼎铭文全文如下:“于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此九鼎,宝于万古。”几句空话,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