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


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
孙合肥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筮法》篇详细记述了占筮的原理和方法,这爲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1]其呈现的字形资料也爲战国文字研究提供补充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我们要补充讨论的是《筮法》篇中的“夏”字。
“夏”字《筮法》篇凡四见: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筮法18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筮法30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筮法3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筮法37
以上四处“夏”字形体相同。整理者隶定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释爲“夏”。[2]整理者的释读确凿无疑。但我们认爲整理者对于此处“夏”字的形体认识不确。此形体从日,从页无疑,但“日”下所从并不是“止”。
关于“夏”字的形体结构,董莲池先生有详细考正:

“夏”西周写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伯夏父鼎)、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仲夏公鬲),从日。考季名古文都从日,此字不但从日,并且像太阳当头之形,一年四季唯夏季太阳在高天,人仰之如在头上,故其本义必爲夏季之“夏”。春秋秦公簋所见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省略了“日”。但战国所见仍都从“日”,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或讹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见鄂君启节),原足趾形讹爲“女”旁而独立于“日”下,或讹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楚帛书),把足趾的象形符号改成义符“止”,独立于“日”下。篆文则承秦公簋的写法,不从日,又将足趾形符号从“页”下割裂出来,并讹作倒趾“夊”。[3]

战国楚系文字中“夏”字异体较多,具体有如下几类:
A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二·容22
A2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郭店•缁衣7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一•缁4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四•柬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五•鬼7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八·成14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清华壹•尹诰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清华壹•尹至4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清华贰•繫年017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玺彙3643
A3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新蔡零360
A4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新蔡零200
B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新蔡乙一18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新蔡甲三243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新蔡乙一19
B2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二•民9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二•民5
C1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包山115
C2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郭店•缁衣35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郭店•唐虞之道13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一•缁18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上博一•缁18
A1从日,从页,从女。“女”旁爲“页”旁下增足趾形分离而来。“页”旁下所增足趾形分离作“止”作A2形,A2从日,从页,从止,爲楚系文字“夏”常见形体。A3于A2所从“止”旁上部增横画。A4“止”旁下增“女”。B1从日,从页,从它。B1省“页”作B2。C1从日,从页,从虫。C1省“页”作C2,“虫”旁上部相连的左右斜画或拉直作一横画。
清华简《筮法》中的“夏”字“日”下所从“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与A类形体所从的“止”明显不类,当不是“止”。“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应爲“又”,衹是笔画变得弯曲了而已。
我们知道,古文字中又、屮、止三字经常讹混。[4]因此“夏”字所从“止”又可作“又”,其字形应隶定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
“夏”字的这种形体见于三晋文字,字形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玺彙3990)。“页”旁下或增足趾形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集成11864·私库啬夫镶金银泡饰)、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程训义1-64)。“又”旁或又增斜画与“寸”形混,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玺彙2723)、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玺彙3989)。
《筮法》中的“夏”字当隶定作“
孙合肥:清华简《筮法》札记一则”,其形体在以往的楚系文字中未见,爲战国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新鲜材料。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75页。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84、98、107页。
[3]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4]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引书简称
包山:《包山楚简》
郭店:《郭店楚墓竹简》
新蔡:《葛陵新蔡楚墓》
上博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
上博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
上博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
上博五:《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
上博八:《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
清华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清华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
玺彙:《古玺彙编》
程训义:《中国古印——程训义古玺印集存》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