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杨安:“助”字补说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杨安:“助”字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杨安:“助”字补说


“助”字补说
杨安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中有这样一个字: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类字形,而他提到的例字我们摘录如下: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字形,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字是“惠助”的专字,恐怕不妥。
其实“叀”和我们要讨论的“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谏簋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墙盘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虢弔钟
另外一种字形做(B):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何尊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九年卫鼎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禹鼎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彔伯簋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毛公鼎
仔细来看,两字还是有很大区别。学者认为此是“叀”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楚简中有写作类似B形的“叀”字,如: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字均为协助之意,见何尊、禹鼎等器,待详考。[10]
中山大学的何树环先生说:
“‘会’与读为‘惠’的‘叀’上古音相近,二者声母同为匣母,‘会’为月部字,‘惠’为脂部字,二者韵部旁对转。声母相同,脂、月旁对转相通假的情况,在古文字材料和传世文献中都有明确的例证。”[11]
这种说法我们已经论证了其在字形上不是“叀”字,其通假爲“会”就是爲了训“助”意以说通金文中的词例。现在来看,何文的释意是正确的,但这种通假是迂迴的。黄天树先生同意何先生的训释,并提出:
“一绪的‘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叀)和三绪的‘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形字改释为 “助”,训“辅助”意是合适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将“叀”和“助”分开了,作
金文-杨安:“助”字补说形,没有上部两爪形且中间框内为十字形的是“叀”,有两爪形且中间框内做交叉状和爪形相连的是“助”。
我们找出了古文字中的“助”,但是在现在文字中却找不到相应的痕迹,大概是因为已经被从“且”得声的秦文字的“助”所代替了。



[1] 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上海,中西书局 2010年12月
[2] 除讨论字形外,其余皆用已通假的字释出。
[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下册 附“拼音检字表”,这个字在Zhu条目之下
[4]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读书会:《清华简 <皇门>研读札记》评论
[5] 以网名海天发表评论
[6] 同注4
[7] 徐在国 《传抄古文字编》 北京,线装书局 2006年 第385页
[8] 黄天树 《禹鼎铭文补释》 收入《古文字学论稿》张光裕、黄德宽主编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年
[9] 同注4
[10] 李学勤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新出青铜器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11] 何树环 《金文“叀”字别解》收入《文字的俗写现象及多元性》 逢甲大学中文系编 台北,圣环图书出版 2006年
[12] 同注9
[13] 宗福邦等 《故训汇纂》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9月 第1490页
[14] 同注9
[15] 释文采用黄天树先生文章(注10)原文
[16] 释文采用何树环先生文章(注9)原文
附记:
小文草就之后曾呈何景成师,冯胜君老师、吴良宝老师,单育辰老师审阅,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及拓展了写作思路,在此深表谢忱。
2011年4月18日
点击下载附件:0849杨安:“助”字补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728.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杨安:“助”字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