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第14简:
悳变亟执譌以亡成,此胃(谓)亚(恶)悳(德),唯(虽)成或(又)~(渎)。
相当于~的字字形如下: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字从水𠁁声,原整理者隶定为“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括读为“渎”,注云:“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从𠁁声,舌音侯部,疑读‘渎’,败乱。《逸周书·文酌》:‘七事:一腾咎信志,二援拔渎谋,三聚疑沮事’,朱右曾校释:‘渎,败乱也。’虽成又渎,言以恶德行事,虽有所成终归败乱,与上文美德保成相对应。”[1]
按:此字单从读音上讲,读为“渎”是没问题的,字从“𠁁”声,古音定纽侯部,“渎”定纽屋部,二字双声、侯屋对转叠韵;而从文意上讲则未当,古书无“成”、“渎”并举之例,而有“成”、“渝”并举之例,《周易·豫卦·上六》:“成有渝”,马王堆帛书本作“成或谕”,上博简本作“成又愈”,本篇简文“虽成或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当即《周易》之“成又愈”、“成或谕”、“成有渝”,“或”、“有”、“又”通用,“愈”、“谕”、“渝”通用。
从字形和读音上看,“𠁁”简文的写法是从“豆”,“豆”是下面类似“亚”形部分的变化,同时也用作声符,其后起形声字作“鋀”,正是从“豆”声。这个从豆的写法,后来也有如此作者,如《五经文字》载“斲”的或体作“𣃃”,左旁所从的“𠁁”和本简文的写法相同。“𠁁”徒口切,古音是定纽侯部。“渝”字《集韵》中收有三个读音:《平声二·十虞》容朱切,余纽侯部;《去声七·十遇》俞戍切,余纽侯部;《去声八·五十候》大透切,定纽侯部。也就是说,“渝”的声纽有余纽、定纽两种读法,因为余、定二纽都是舌头音可以互转。那么,“渝”余纽侯部的读音和“𠁁”为余、定旁纽双声、同侯部叠韵,是音近关係;定纽侯部的读音则与之双声叠韵,是音同关係,都比读为“渎”(定纽屋部)更为切近。
《说文》:“渝,变汙也。”段注:“《释言》曰:‘渝,变也。’《郑风》传、虞翻注《易》、杜注《左传》皆同。”《周易》之“渝”,《疏》:“渝,变也。”《集解》引虞翻曰:“渝,变也”,训皆同。《汤在啻门》的“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
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字当即“渝”的异体字,在文中亦训“变”,“虽成又渝”即“虽成又变”,谓虽然完成而又会有变化。“渝”的含义与前文的“悳变亟执譌”亦相符合。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4月23日11:09。)[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15年。146页注[四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50.html

以上是关于易经-释清华简五《汤在啻门》的“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