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相当于《尚书》的《金縢》)篇在叙述周公「纳其所为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自以代王之说于金縢之匮」后,「乃命执事人曰:『勿敢言。』」接着有下面一段文字:
(1)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后),武王力(陟),成王犹幼,在位。(简6~7)[1]
这一段话里的「就」的用法比较特殊,整理者认为: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读爲「就」,《尔雅·释诂》:「终也。」[2]
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宋华强先生认为:
读「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爲「就」可从,训爲「终」恐不可从。古文字材料中「就」常表「至」义,如「册告自文王以就声桓[王]」(葛陵简甲三137,甲三267),「自荆夷之月以就荆夷之月」(包山简197、199、201),等等。此处疑亦表「至」,《史记·鲁周公世家》作「其后,武王旣崩」,「就后」盖卽「其后」之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后来」。[3]
陈民镇、胡凯集释、陈民镇按语《清华简<金縢>集释》蒐集了上面两种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4]
按楚简「就」字作「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从止者多见新蔡简,上博简《容成氏》7所见字从辶。简文之「就后」,当《史记·鲁周公世家》之「其后」,整理者之说恐不可通。「就」本可训其,然见诸中古,未可相较。此处「就」,训卽,「就」、「卽」皆通。《广韵·宥韵》云:「就,卽也。」《尚书·西伯戡黎》云:「殷之卽丧。」孔传云:「言殷之就亡。」《诗经·卫风·氓》云:「来卽我谋。」笺云:「卽,就也。」甲骨文所见「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卽训卽,金文、战国竹简皆延续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卽后九日不死。」「就后」犹言「卽后」也,卽《史记·鲁周公世家》之「其后」。
以上三种说法各不相同,如何看待这种用法的「就」,颇不容易决定。
最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出版,[5]其中有整理者命名为《邦人不称》的一篇简文,对于我们了解这种「就」字的用法颇有作用,値得写出来提醒大家注意和讨论。
由于《邦人不称》篇原释文在释字和断句方面存在问题,致使「就」所在的句子文义不显,需要将释文略加改写,才能看清此篇简文的「就」的用法跟上举清华简的「就」的用法是一致的。下面将相关的简文按照我们的理解写出来:
(2)亡(无)名焉,[6]是故弗知也。【2a】
𩑱天之女。[7]就昭王之亡,要王于随寺,[8]战于澨,[9]战于坎,[10]战于长【2b】□曲陶,[11]三战而三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12]而邦人不称勇焉。就复邦之后,盖冠为王□,[13]而邦人【3】不称美焉。就白公之祸,闻令尹、司马既死,将跖郢,叶之诸老皆谏曰:「不可!必以师。」叶【4】公子高曰:「不得王,将必死,何以师为?[14]」乃乘馹车五乘,[15]遂跖郢。至,未得王,召夫人,谓叶公【5】子高先君之子众(?)在外[16]……【6】
宁祸。赏之以西广田百畛。[17]辞曰:「君王诤臣之请命,[18]未尝不许。」辞不受赏。命之为令【11】尹,辞。命之为司马,辞,曰:「以叶之远,不可畜也。」焉假为司马,[19]不取其实,[20]而邦人不称还(荣)【12】焉。[21]就王之长也,[22]赏之以焚域百畛,故为叶连嚣与蔡乐尹,而邦人不称贪焉。[23]臣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
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焉)[24]【10】
对以上释文,除了注释中所说明的情况外,还需要作几点解释。
一、简2a和简2b是两段残简,整理者将之拼接为一枚简,其实靠不住。其中的「焉」,原作楚文字「安」的常见写法,整理者误释为「女」,易泉(即何有祖)正确指出此字与「女」不同,并将之属上读,可从。上面简文中凡直接读为「焉」的字,原来都作此形,整理者皆误释为「女」,读为「如」,并将之属下读,皆当改正。
二、简2b「就」前一字应当是「女」字,因竹简中间裂开,致使中间一笔不连,其写法跟其它读为「焉」的「安」字写法有区别。
三、简2b「就昭王之亡」后面的话还不清楚其确切含义,但对比简文中「就复邦之后」、「就白公之祸」、「就王之长也」,可知当如此读。
四、简12后接简10是我们的调整。原释文在编联方面还存在其它问题,兹不赘。
由此可见,清华简的「就后」跟上博简的「就复邦之后」等说法是相似的,其中的「就」显然是同一个词。从文义上看,上引宋华强先生对这种「就」字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种「就」字的用法,古书少见。而古书中与之用法相当的词应该是「及」,古书中「及……」的说法很多,这里仅举「及后」或「及……后」的例子:
(3)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歎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史记·鲁周公世家》
(4)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及后陪臣执政,季氏旅于泰山,仲尼讥之。 《史记·封禅书》
(5)禹都咸阳,及后乃徙安邑。 《世本》
(6)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让之礼,粲然可得而观也。及其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 《盐铁论·错币》
(7)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后,爱弛,则禽诛延年昆弟也。 《史记•佞幸传》
由此可见,楚墓竹简中这种用法的「就」跟古书中的「及」的用法是相同的。前人在解释古书的这种「及」时,虽然常常也说是「至」的意思,但是我们知道,「及」可以跟「至」连用而说成「及至」,可见它跟「至」并不完全相同。仔细推敲上引例句,这种「及」显然含有「一直到」的意思。这里讨论的清华简和上博简里的「就」显然也含有这个意思。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能不能直接将上面简文中的「就」读为「及」呢?这种可能性恐怕不能完全排除,不过目前还找不到肯定的证据。鑒于此,我们认为这种「就」的用法可能是楚方言的特有用法。大概由于它是方言,又因为其用法跟通语的「及」相同,因此后来就被「及」吞併而消失了。
2013年1月6日
(编者按:[1]上引清华简简文皆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12月。
[2]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第160页。
[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金縢〉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44,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评论;后来此意见单独发表,参看宋华强《清华简〈金縢〉校读》一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0,2011年1月8日。
[4]该文见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8,2011年9月20日。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6]焉,易泉(即何有祖)认为:
简2上段似可断作 亡(无)名安(焉),是故……
「名」后一字,原释文作「女(如)」,比同简的「女」字多一笔,颇疑是「安(焉)」字,属上读。「是故」连读也很顺畅。
参看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7,从汗天山释。参看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7、旱皆声。上博简《君人者何必安哉》「倝」读为「焉」,参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程少轩执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注释7,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0,2008年12月31日;又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硏究》第三辑,第2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593.html

以上是关于清华简和上博简「就」字用法合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