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简3:以自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告
此句原注未作解释。我们怀疑其内容可能与清华简《程寤》有关,该篇有文王对武王的告诫,此处“告”或读为“诰”。
简5:尚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敬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为“恒恒”,将“恒”解释为久。这种读法和解释似乎不太能够讲通。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原图版作: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在楚简中多用为“极”。我们怀疑此处为合文,读为“极之”。上文简4“心目无极”,“无极”意为没有準则,此处“极之”意为“以……为準则”。“极之”与其下“敬哉”句式相同,且末字押韵(“之”、“哉”均属之部),也可作为“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为“极之”的佐证。上引简文读为:尚极之!敬哉!
简6:恪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蜀(独)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原读为“矜”,解为怜惜。今按:从音韵看,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属耕部,“矜”属侵部,两部并不相近,文献中相通之例亦不多。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可读为“茕”(耕部、群母),二字音近。文献中有“茕独”,见《尚书》、《孟子》、《楚辞》等,不烦举例。
简17:凡隹(惟)君子,尚蓝(鑒)于先旧,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善贁(败),卑𡉚(匡)以戒(诫)
首先说明,“卑”似当读为“俾”,使也。这里重点讨论“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一词的释读。原注读为“导读”,解为引导研究。这个解释似难以讲通。
原注在解释“读”时,引到《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杨伯峻先生注:“‘读’字涵义,旣有诵读之义,亦可有抽绎之义……。”我们认为,此处“读”解释为抽绎是对的,[3]“道”也是类似的意思。“道读善败”,意思是抽绎、分析历史上的善与败,以寻求历史经验。但查工具书,“道”、“导”都没有表示抽绎的义项。我们认为“道”当读为“紬”。《书·君奭》“我道惟宁王德延”,《释文》云“我道,马本作我迪”。“道”、“紬”均属幽部,音近可通。“紬”意为抽绎。《论衡》:“唐虞夏殷同载在二尺四寸,儒者抽读,朝夕讲习。”“抽”同“紬”。其中“抽读”虽然意义与此处略有不同,但仍可为“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读为“紬读”提供语用上的证据。
简18:疋(胥)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训)疋(胥)𡥈(教),疋(胥)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箴)疋(胥)𢘓(谋)
“𢘓”原读为“谋”,今按:亦可读为“诲”。
简18、19:天之所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坏),莫之能枳(支);天之所枳(支),亦不可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坏)。
这几句简文在传世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文句,所以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为“坏”没有疑问。原注未对此字作分析,今略作补缀。此字右旁与楚简“归”字相同,只是“归”一般从辵,而此字右旁下从“止”,或许是出于整体构型的考虑,将“辵”的“彳”旁省去了。所以此字从“归”得声,归,微部、见母;坏,微部、匣母。
简19—20:悳(德)型(刑)态(怠)絉(惰),民所訞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约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断),民之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的释读,而是“民所訞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僻)约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剸)”的断句,
原注将“所”解为“若、或”,“訞”读为“妖”,“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为“僻”。今按:“訞”似当读为“交”,古从“夭”声、“交”声之字通用之例很多,如《庄子·徐无鬼》“未尝好田而鹑生于宎”,《释文》“宎,字又作[宀╱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姣冶闲都”,《汉书·司马相如传》“姣”作“妖”。[4]“訞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当读为“交比”,意为交结比周。
由上所述,“訞(交)”、“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比)”、“约”、“结”四字意近,当读为一句。上引简文当断读为:
悳(德)型(刑)态(怠)絉(惰),民所訞(交)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比)约 结。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断),民之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相)柔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比)”,简22“如关柭不闭,而绳断失楑”。“关、闭”,原注已指出本指门之闩木,《说文通训定声》“关”下云“竖木爲闭,横木爲关”。
简20—21:料和庶民
“料”原简图版作: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断)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相)不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相)不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原读为“互相”。△2,原释为“疆”,读作“彊”,训为勤、勉。看上引简文,这种解释似难以讲通文意。
先说△2。《周公之琴舞》简5有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读为“相”可从。“五相”亦见于简20: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断)旣政(正)而五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柔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比),矞(遹)易兇心,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嘉惟,料和【二〇】庶民,……
原注亦读为“互相”。这样读似乎可通,但让人生疑的是,“互相”一词似乎后起,检索文献,较早的用例是《汉书》“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这个辞例,最早也只能到王莽时。说“互相”辞气不古,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从上举两个“五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的辞例看,我们认为,“五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当读为“五相”,名词,“相”意为辅政者,“五相”指五位辅政者。“五相”虽不见于传世典籍,但另有类似的说法可供参考:
二相,《史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六相,《荀子》:“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
根据这个解释去考察简20,“绳断旣正而五相柔比”意为法度既正,而辅政者彼此亲近团结。“矞(遹)易兇心,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嘉惟,料和庶民”的主语也是“五相”。
再看简22。“五相不敶,罔肯献言”,敶,治也,此句意为辅政之五相不治理国政,不肯献上谋猷或谏言。
简23:人颂(讼)攼(扞)
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靡)所爰(援)□诣。
原注解“㝅”为乳哺,解“㝅哲人”为㝅于哲人,“诣”解释为进。
今按:“㝅”在楚简中很少用为本字,一般用为“穀”,[7]此处亦当读为“穀”,意为善,与“哲”意近。“穀哲人”即穀哲之人。“诣”前一字残泐不可识,但可以推测“援”、□、“诣”等动词与“穀哲人”在意义上的关係是“援”、□、“诣”于“穀哲人”,《书》类文献中多见谘谋于哲人的说法。所以,它们应当是类似于谘询的意思。“诣”当读为“稽”,考校之义,《广雅·释言》“稽,考也”。
(编者按:[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12月,第145、148页。下文引整理者意见,均出此书,不再出注。
[2]《汉书·王莽传》“谦约退让”,或可作为参考。
[3]参看《说文》“读”字段玉裁注。
[4]参看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4页。
[5]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第64页图版。
[6]黄杰《初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5日。
[7]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1—442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596.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初读清华简(叁)《芮良夫毖》笔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