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学术界关于“字体”和“书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长期争论不休,悬而难决。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按现代习惯,凡涉及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皆以此五者后面都带有一个“书”字,而以“书体”这一概念专指这五种书体类别。“字体”这一概念则因名责实,涵盖三个层面,即:其一,包括篆、隶、楷、行、草等五种书体类别;其二,指同一书体内文字书写的流派风格;其三,指文字书写的个体风格。本文分类研究楚简楚帛书的字体,主要是进行楚简帛文字的不同书体,及文字书写的不同流派风格的字体分类,凡不能归入某一流派而又颇具特色的个体风格字体,则视同流派风格建立种类。下面先简单介绍将要进行字体分类研究的楚简楚帛书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进行分类研究。
一 作为重点分类研究的楚简帛
从20世纪4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着名的楚帛书以来,在全国範围内共出土先秦简牍帛书30多批。其中,除2批半,即青川秦牍(秦武王二年,西元前309年,王云先生认为秦昭王二年)、天水放马滩秦简(战国晚期)及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末年的部分外,都是楚简帛。可以说至目前为止,先秦出土的简牍帛书,绝大多数都是楚简帛。在楚简帛中,除一批楚帛书外,余皆为楚简。自从1951年长沙五里牌发现楚简以后,楚简不断有新的发现,尤其是近些年来,楚简新发现,批次多、大宗的多,简直到了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给的地步。若从书法研究的角度撮要者,则楚简帛有如下数端。
其一,楚帛书(或称“楚缯书”,全称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或简称“长沙楚帛书”)。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绝对下限年代当在秦白起拔郢之年,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以前。不只一幅,完整的只有一幅。估计整篇文字960字左右,实存952字。[1]整幅帛书可能具有占卜所用“式盘”的作用。其文字内容属于月忌数术的性质。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因盗掘出土,实物早已流落到美国。现有红外线拍照放大图版[2],文字比较清楚,字形扁正。由于写在素帛上,不象竹简那样横向受到限制,书手可以放开书写,没有横向笔划的遗憾。是现今书家研习楚简文字不可或缺的珍贵的墨宝。
其二,包山楚简。属于战国中期,绝对下限年代在楚怀王十三年(西元前316年)[3]以前。1987年元月,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共出竹简448支,其中有字简278支,总字数12472个。竹牍一件,正反两面墨书181字,所记葬车一辆及有关装饰部件、车载器物名称和赠车者。此外,还有若干标籤性的签牌文字。包山楚简按内容大体可分作法律文书(《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四种)、卜筮祭祷记录、遣策三大类。全部竹简图版见《包出楚简·图版》或《包山楚墓·图版》[4]。墨蹟清晰,字形匾方。从字体、笔锋及书写习惯来看,这批竹简似由多人书写而成。
其三,郭店楚简。年代属战国中期后段,绝对下限年代在楚怀王二十六年(西元前303年)以前。[5]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市南端的沙洋县纪山镇郭店1号墓出土。出土竹简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总字数13000余个。简文全为先秦古籍,属儒道两家文献,共有16篇。其中,道家文献2篇(《老子》和《太一生水》)。儒家文献14篇(《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4篇)。若将《老子》甲、乙、丙三篇分别计算,则郭店楚简共有18篇。图版见《郭店楚墓竹简》,[6]放大图版见《郭店楚墓竹简》(单行本全套15册)[7]。字迹清晰,出自多个抄手,不同风格并存,是难得的墨宝。
其四,上博楚简(全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晚段,绝对下限年代当在秦白起拔郢之年,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以前。1994年,上海博物馆先后两次从香港古玩市场入藏楚简约1700枚,字数在3万以上。据说也出自湖北,从传说与这批简出于一墓而流散的刺绣丝织品等来看,当不出江陵荆门一带,纪南城的周围地区。简文全为先秦古籍,以儒家的为主,兼有道家、兵家、阴阳家等的文献。从2001年开始陆续出版,至今已出7册。简文放大图版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图版》(1-7册)[8]。放大处理后简文,墨蹟一般都很清晰。文字隶变的程度较深,出自多个书手,不同风格并存。
其五,清华简,即清华楚简。2008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大学,入藏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共约2388枚,其中整简较多。与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漆绘木笥(可能是装竹简的书笥)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结合竹简形制及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出自楚国故地的楚简。简中有编年体史书,其下限在战国前期,竹简的年代当不出西元前4-3世纪,属于战国中晚期之际。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按传统的分类,属于经、史两类。论学术价值,应首推其中的《尚书》和纪年体史书。简文为墨书,少数简上有红色格线,即古人所谓“朱丝栏”。文字大多结体精整,至今仍很清晰。简文出于不同书手,不同书写风格并存。清华简是珍贵的墨宝,正在整理出版中,记于此,是想引起书家的注意。
以上是研习楚简帛书法艺术的主要的原始墨宝。此外,研习楚简书法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还有:曾侯乙墓竹简(战国前期)、葛陵楚简(又称新蔡楚简属于战国前期)、信阳楚简(属战国前期)、长沙五里牌楚简、(战国中期偏早)、夕阳坡楚简(战国中期)、望山楚简(战国中期)、长沙仰天湖楚简(战国中期后段)、九店楚简(战国中期晚段)。这些楚简除夕阳坡简外,字迹清晰的不多,但也有一些清楚的,至少在演变序列上和行款上具有参考价值。
二 包山楚简字体分类
在包山楚简中书手较多。2000-2003年,我在进行“楚简楚帛书断代研究” [9]的项目中,写了一篇《论包山楚简的字体及简序和年代》,对包山楚简中的字体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现就其图版较清晰,书法价值较高者14种选出来进行分析研究。为了便于研究,选择标本如下: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1 84反3 10 157229 206 54
图版释文(从左到右)分别为:标本1:集箸;标本84反:疋狱;标本3:之少僮;标本10: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国[10])之少:标本157:命少宰尹鄩;标本229:之恒贞吉;标本206:于文坪夜;标本154:新大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廄)以啻。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226198 157反 267 7212774
图版释文(从左到右)分别为:标本226:楚邦之帀(师);标本198:得以亓古(故)敚之;标本157反:己亥之日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鄢);标本267: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乘)轩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绢之;标本72:于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豫阩门又;标本127:同室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鎆)居;标本74:巳之日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大命。
结合上面所选择的图版标本来看,包山楚简中的14种字体特点大体可作如下概括:
第一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1、84反号简文。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隶变后的偏旁部首写篆字,结体较长,书写工整,略存楚国修长篆体的特点。隶变程度不深,大体属于篆书的範围。
第二类字体,可分为2种,标本分别见于上图版3、10号简文。其主要特点是纵向和横向的笔划都较粗,或称之为“包山粗体”。前者文字结体较长,后者文字结体偏短。前者是偏长的常用体如上图示本154号简文字体的正写字体;后者是偏短的常用体如上图版198号简文字体的正写字体。
第三类字体,标本分别见于上图版157号简文。其主要特点是文字结体宽势顶上上“人”字头写成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
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且笔划粗细悬殊,具有实用兼美术字的双重价值,属于古隶书範围。
第四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229号简文。其主要特点是笔划较平直,结体取横势,横向的笔划比较粗,纵向的笔划比较细。多用尖头粗尾横,笔力在横尾。实用兼美术字的双重价值。隶化程度较深,属于楚古隶。
第五类字体,可分为2种,标本分别见上图版206、267号简文。前者的笔划如线条一般粗细均匀,具有流动感,此种字体见于楚国晚期金文;后者结体略长,笔划与前者相近,见于上博简。这种字体给人以强烈的柔美感,篆意较浓。
第六类字体,是包山常用字中的一种遒劲的字体。标本见上图版226号简文。主要特点是笔划张扬、遒劲有力。属于常用楚古隶书体类。
第七类字体,是包山简中所见最多的一种常用字体。标本见上图版198号简文。主要特点是字形方匾,呈右上倾势,笔划随势粗细不拘。是日常实用楚古隶书体。
第八类字体,是包山常见的一种行书体。标本见上图版157反号简文。主要特点与包山方匾常用体基本相同。是包山方匾常用体的快写,笔划略带草写之意。也是日常实用楚古隶书体。
第九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154号简文。是包山简中一种偏长的常用字体,字势略向右上倾向。属于楚古隶书体。
第十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72号简文,笔划粗细十分悬殊。这类字见于郭店楚简和上博简。遒劲而有流动感,具有实用兼美术字的双重价值,属于古隶书範围。
第十一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74(42)号简文。这一字体刚健清劲,见于上博简,隶变程度较深,属于楚古隶书体。
第十二类字体,标本见上图版127号简文。刚劲峻拔,上下呼应,隶变程度较深,属于楚古隶书体。
上面结合所选标本,分析了包山主要的12类14种字体。若综合来看,又可按书体归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在楚简帛文字隶变过程中,程度不深,与篆书较接近,当之为战国楚篆类;其余11类,虽然隶变的程度呈现出不平衡地发展状况,但大体可归于楚古隶书类,大都可称之为先秦“古隶”。
(编者按:[1]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说明》,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2]饶宗颐、曾宪通:《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二书均附有放大图版。
[3]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33页。
[4]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5]罗运环:《论郭店一号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简的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7]《简帛书法选》编辑组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2年。
[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8年
[9]湖北省社科研究专案“楚简楚帛书断代研究”([2000]12号)
[10]罗运环:《释包山楚简三字及相关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2002、2003》,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4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